
今日艺术网:Freize博览会这次是第一次做有关中国的专题,巴塞尔博览会今年也邀请了中国的画廊。而在国内,今年的广州三年展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为主题,南京三年展以“亚洲方位”为主题,这都是在拼命想把自己择出后殖民阴影的姿态。这些是不是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不再在边缘游荡?或者说我们在西方眼中,从一个很边缘的状态,走向他们中心的视野?
卢迎华:中国当代艺术在最初产生的时候,很多的实践的方式是来自于西方的,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很多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也是从外面传播进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跟本地的经验发生了关系,然后产生出自己的这种实践的方式。
今日艺术网:这本身就是中国经验嘛。
卢迎华:是,但是要九十年代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艺术市场起来了。而且这个艺术市场最初起来是在西方,所以好像我们在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心里想着是一个西方的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且还有心里想的是这种被消费这样的环境。但是其实我觉得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我不觉得我们以前的这种状态叫边缘化。因为我们本身在中国这种发展,它就是有自己的这种自身的规律,它也不用去针对某一个所谓叫主流的这种思潮,或者是主流的这种艺术场域来讨论这个事情。
但是不可否认,就是近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这种关注,很可惜的是很多时候的这种关注是因为它是中国艺术,是因为它有很多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动因在。因为国家强大了,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力量,大家开始来关注你的这个文化,而且很多时候被标签化,关注为中国艺术。就像这一次在伦敦的时候,萨奇的画廊做了一个很大的中国当代的展览,都是关于他的收藏,但是在BBC的一个报道当中,记者不能够说到艺术家的名字,他只是说这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似乎中国艺术家还只是一个群体的概念。
今年在Freize期间,也有另外一个跟中国有关的研讨会,是英国的几个美术馆的馆长和中国的一些学者、艺术家一起开的一个讨论会,他们讨论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能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什么样的贡献。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个问题已经是在对艺术本质产生关注和讨论,就是你作为艺术实践、作为独立的艺术家个体,你的实践能够在这个国际艺术史的语境里面有没有什么位置,而不再是你去增加这种国际的多元化的一个棋子,不是因为你是中国而被选择,而是因为你的创作本身有意思而被选择。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个论坛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讨论,就是大家会更从这种平行的状态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而且会具体到个体的这种创作,这会是慢慢在改变的一件事情,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今日艺术网:那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是不是有自己的立场。
卢迎华: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有自己的一些叙述的特点、有自己一些实践上的特点。但是,在现在的这种国际化的这种语境之下,它是不可能脱离这种世界的背景而所在的,所以,它也会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艺术家有平行性。所以,我今年5月份的时候做了一个展览叫《没有要讲的故事》,是我在唐人画廊和刘鼎、魏星三个人一起策划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就是把欧洲、美国,还有亚洲包括日本,还有中国的年轻的艺术家的一些作品放在一起,对这种平行性的创作状态进行了一个讨论。
今日艺术网:北京和上海的艺博会也搞了好几届了,你有关注过这种国内的艺博会吗?
卢迎华:提到博览会,我平时也很关注的,因为博览会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平台。不仅是交流作品,也是交流思想。国内的博览会我觉得还可以做得就是更有质量一点,包括作品、空间的这个质量。
今日艺术网:像这次Freize博览会,还有国外举行的各种艺术活动,我们国内对他们的报道一般都集中在我们某某艺术家或者某某空间参与了这个活动,很少能对他们的活动本身或者作品进行评论,你觉得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们出于身份的犹豫,不敢去批评讨论?
卢迎华:我觉得还不是一个敢不敢去说的问题,我觉得更关键是一个了不了解的问题。去看的时候,很多人是一头雾水的,我觉得里面有文化的障碍,有语言的障碍。我们在这里的报道现在也不是太多,但正在慢慢地改变。其实现在很多的艺术杂志、网站,开始把现场的照片、包括一些艺术家的介绍介绍进来。慢慢的大家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渠道去了解,那才可以去评论它
今日艺术网:我们的媒体现在确实从关注中国的这个标签,逐渐转向了人家的体制、服务等等环节。
卢迎华:是。包括像我在《当代艺术杂志与投资》这个杂志,这一期我们有一个栏目会介绍Freize研讨会,里面我摘取了从03年到08年的一些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其实这就是一种渠道,以前虽然知道了他做研讨会,但不知道他具体讨论的内容,但是我们有渠道知道了,就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我觉得大家会慢慢地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对方的行业是怎么在形成和运作的。
今日艺术网:你最近好像是在为一个新的展览做策展,是关于观念艺术的,在你刚才提到的你特别喜欢的有特殊经验的卓越空间,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卢迎华:可以。这个展览其实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一个研究项目,是关于带有观念性的创作,特别是在中国领域里面带有观念性的创作。这个展览叫《偶然的观念主义》,只是一个长期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我找到了一些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带有观念性的创作,和现在的带有观念性的创作,放在一起来讨论观念艺术和观念性在中国艺术家的实践里有怎么样的特殊性。
在这里,观念主义已经不是纯粹的这种观念主义本质的内容,不是为观念而观念,观念主义和这种观念性,只是艺术家创作里边的一个要素而已。我的这个展览研究的就是,观念性怎么被艺术家和其他的这个艺术创作里其他的方式,包括媒体、包括艺术的语言去结合、运用。但是这些创作里又带有观念性,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创作样式。我想通过以前的一些作品、现在的一些作品来梳理和研究这个问题。
今日艺术网:这个项目要持续多久?
卢迎华:这个项目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从12月,我这个展览会有两个开幕,第一个开幕是12月13号,这个开幕只有这个文字,那些墙上的文字就是艺术家描述他的这个作品的概念。只是给观众一个通道,来想象或者是来初步的了解——可能会展出一些什么作品。但是往往这种想象和对艺术家这种观念的这个解读,和最后艺术家怎么成型的,实现这个作品是有差距的。所以我通过第二个开幕,就是一周以后我把作品放进去,和这个文字一起展出,再给观众一个体验,说最后这个作品是怎么样的。做了这个两个,计划做了两个开幕,然后这个展览会到明年3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