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阐明我今天关于近现代书法史的观点,我先谈谈我个人的学书观点。
第一、王羲之书法是书法之灵魂,不成气候者切莫枉费心机,浪费时间
当代有一个时弊,人们总是习惯于抱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放。就连三岁的小孩子入门,也对着《兰亭序》比划。其实,这是一种负石赶月、自不量力的悲剧。晋唐书法是一门大学问,历代书法家大多在晚年才用心研究。其中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主的书法家就是典型。今人以为,不学王羲之无法谈及书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学识厉炼,攀登晋唐只是盲目自大。晋唐书法他是中国书法的顶峰,学书者必须从最低的台阶开始起步,方可到达。我们不妨看看,当代学书者有几个学到了王羲之的真经呢?那些埋头于《兰亭序》的人们,从黑发到白发依旧是一事无成,满纸浮躁。近现代的沈尹默先生就是在晋唐上吃了大亏的书法家。尽管他的书法有《兰亭序》的味道,但只是形式上,神采上依旧没有达到。对书法深有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他的书法过于做作,过于拘谨,缺乏气与势。那么,有人会问,不学晋唐,何以取真法?是的,这个过程是高尚的,也是艰难的。我的观点是,学术首先从宋元开始,立一家之本,方可取万家之长。相对而言,宋元书法在法度和笔墨上没有晋唐严谨,在意趣上较为丰富,只要学书者能够用心钻研,方可收获。不过,宋人书法过于夸张,没有一定基础性的人,容易走火入魔,毁其终身。当代的大批书法家因其浅薄而毁在了“米芾”和“黄庭坚”的身上。如果你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建议你学点赵孟頫的东西,他至少不会让你觉得无法把持自己的用笔。相反,会对你学习王羲之起到促进的作用。我所说的并非适合每一位书法家,但学书者必须思维清晰,对中国的书法传承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你比如,你无法学习米芾,你大可退一步去研究董其昌或者王铎,他们二者都是具备了很多的米芾的书法精神;你无法学习黄庭坚,你可以退步去研究沈周、文徵明。沈周是一生之研究黄庭坚一人的书法家。学习王羲之也是这样,可以学习智永、孙过庭、李邑,可以可惜学习赵孟頫、鲜于枢、王宠等。道理是,以退为攻也是事半功倍。相反,一事无成。中国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王羲之是根本,以后其他的历代书法都是分枝。唐、宋、元、明的任何一位被认可的大家,其书法都是经典,学一家之长,完全可以取书法真法。历史上沈周一生专注于对黄庭坚的学习上,最后成了大器。所以,今人没有必要不切实际地去追求晋唐。
董其昌说,行书必须得学《兰亭序》,草书必须得学《十七贴》。这个理论是针对董其昌层次上的书法家而言的。客观的说,正宗书法,不研究《兰亭序》和《十七贴》是不能达到高度的。只可惜,今人的文化修养不具备这个学说,所以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理论与教条。切合实际,还是临习点孙过庭实惠。不过,书法必须得打好楷书功底,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都是揩法入笔。这就决定了今人直接地学习和取法王羲之是不现实的。
第二、 宋代书法是精神,学书者必须攻其一家
宋代书法家当推以米芾、黄庭坚、苏东坡、蔡襄、蔡京等为代表,尤为米芾、黄庭坚、苏东坡出众。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唐楷功底深厚,个人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宋代后期以赵佶、赵构、朱熹为代表。不过,在书法成就上赵佶最为出众,他的楷书用笔动磔明显,放的纵横,收的夸张,容易借鉴,是书学者的最佳范本。他在草书上取法张旭与怀素,书风龙蛇不及、酣畅淋漓,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顶峰,其个人成就实属开宗立派。赵构的书法中规中矩,取法“二王”,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对其书法比较崇拜,加以学习与借鉴;至于朱熹,虽然书法才能出众,但取法于米芾,有汉谏遗韵,但相对前者,大为逊色。纵观宋代书风,时代共性极为强烈,用笔豪放,笔墨酣畅。在中国书法史上将碑贴形成了高度的统一。所以我说,不学宋人者,不知贴之精妙,碑之厚重,碑帖而生的道理。清代书法家赵之谦书法的灵动,就是得益于宋人。尽管康有为因此而大举否定,但赵之谦的书法胜人之处实属宋人意韵。这样才避免了金石的匠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