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吴冠中的尴尬
                            
日期: 2009/1/7 13:36:01    编辑:王旭     来源: 今日艺术网独家专稿    

吴冠中说,他更相信农民的结论。他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话:“和那些政治家的评判相比,我更相信农民的结论。农村生活牢牢地提醒我:艺术一定要扎根于人民。同时,作为中国艺术家,我一定要和国际上的艺术家比较。”是的,农民的确应该相信,这是根本。如果一个艺术家把最深刻的东西交给农民去评价,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那么,中央美术学院等好多的教学场合,难道应该请农民做老师了?上层建筑和基础建设是互相依赖的,决不能草率颠倒。艺术上相信农民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全民皆兵”,十三亿人民,十三亿艺术家。农民夸奖一位艺术家是善意的,也是发自内心深层次的肯定,但绝对不是学问深层次上的肯定,或许,大多数农民的夸奖与学问根本不搭边儿,国内的好多农民还没有脱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甚至有的连数钱都不会,何谈做评论家呢?吴先生是在英国博物馆搞了一次展览,感叹自己得到了一次“国际”农民的夸奖:“那位老太太握着我的手说:‘我看了你的画,全看懂了,我非常喜欢。’遇到这样的老太太,我心里很安慰。”。那么,面对夸奖谁不欣慰呢?如果他指着你的鼻子批评你,你会欣慰吗?这里,不知我说的算不算“真话”?

面对中国农民,吴滚中先生就不是那么欣慰了。2007年,贵州一农民状告吴冠中先生“剽窃”其“独创”的“文字画”,北京丰台区法院受理了此事。该农民在起诉书中称,他于2001年陆续创作了《白日依山尽……》和《无题》系列等美术作品,并于2006年2月起陆续在书法江湖网、书艺公社等网站上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具有独创性,是一种“独创模式文字画”。他曾在2001年冬季用挂号信方式给吴冠中寄过一些包括此类“独创模式文字画”作品在内的作品照片20余幅,向吴冠中请教,但此后并未收到其回复。2007年3月份,他在《中国书法家论坛》网上看到一个主题为《开眼界:是书法?是绘画?吴冠中的杰作》的帖子。网上称吴冠中独创了此模式的文字画。该农民浏览后认为,吴冠中于2005年至2006年创作的文字画《画里阴晴》《霸王不别姬》等作品,与他的“独创模式文字画”在作品观念和手法上完全吻合。一张状纸诉至北京海淀区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吴冠中就剽窃原告作品并宣称独创一事,在《美术报》上公开赔礼道歉,还事实真相。而吴冠中先生以《农民画家自我炒作》在新民晚报上做了回应。吴先生说,他对此事感到“啼笑皆非”。他没有看到过该农民的信。他说:“对方的信是寄到清华大学。我几乎不理会寄到大学的信件,寄到那里的稿费也懒得去取。熟悉我的人来信都会寄到家里。寄到大学的陌生来信我实在没有精力去处理。而且对方还将清华大学的地址也写错了。”吴冠中说,将书法和绘画融合的创作方法,并不是什么新鲜而独特的事情,早就有艺术家探索过。自己也仅仅是探索者之一。吴冠中认为对方这样做或许是出于自我“炒作”的需要,也不排斥有人“怂恿”。

为什么只相信英国的农民,不相信中国的农民呢?吴先生一直说:“和那些政治家、批判家相比,他更相信农民的结论”,那么,为何要跟一个农民去争呢?

三、对美术教育和体制很失望,不让孩子学美术

我的观点是,和体制较劲的画家肯定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家的职责就是一心一意搞艺术,至于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问题,那是政治家们的事情。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对于一个勤奋的艺术家来说,是需要花一辈子的精力去研究和借鉴的。当下的好多艺术家,总是把摆弄体制放在艺术的首要位置,动不动就扮着一幅杞人忧天、无病呻吟的政治嘴脸,装着老太爷的把式,四处发表一些消极的处世言论,学着鲁迅一本正经。我不大认为当前的体制能够影响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前途,凡是那些叫喊着改变体制的人,都是名利心切,在体制上发了财的,或者是在体制上没有占到便宜的人,前者属于投机取巧型的,后者属于酸葡萄型的。无论是哪一种,这两者都是可耻的。要我说,你如果觉得体制不好,你大可不必去争体制上的那点便宜,专心致志的画你的画儿好了,何必那么在乎隔行的事情。不要过分地以为,当代的好多艺术家都是在体制的大好背景下混了个一官半职,发了大财,成了大名就可以说体制能够决定艺术,我看未必,那只是伪状。艺术是艺术家们的事情,也是几代人的事情,不是谁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或者一种制度说了算的。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经过了封建社会至社会主义,中国画依旧是中国画,中国书法依旧是中国书法,也没有因为体制的问题而在中国书画面前加上一个特定的词语。唯独当代人多事,吹毛求疵地给中国书画冠上了一些堂而皇之的新名称,什么所谓的“实验水墨”、“文字画”等等一些不伦不类的观念名词。如果悉数的话,当下的关于中国书画改革的新名字比当下剩余创作劳力的书画家还多,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大多这种人都是打着艺术的名义,想借大好的体制来捞一把。有的人是捞着了,胡说八道,把艺术看成一种“臭美”的东西;有的人没有捞着,落着了傻嘻嘻的样子,有痴呆的,有癫痫的;有的人正在做着捞一把的美梦,一日三餐无保障,整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盼着发财,今天说自己是凡高,明天却又说自己的一个斗方能上百万,呜呼,结果是一天接着一天挨饿,一天接着一天颓废,到最后只能是别人所说的一个报废机器。我倒不大明白,为什么搞艺术非要将自己和凡高结合起来呢?我们为什么不学习中国历代文人的有点,而可怜巴巴的学习西方个别美术家的穷困潦倒和疯狂癫痫呢?这里,建议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应该学学我们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八荣八耻”,来增强我们的荣辱观。我以前写过《贫穷不是艺术家》这样的文章(我本清贫),目的不是否定生活在贫苦线上的艺术家,而是提醒艺术家不要把贫穷看成一种光荣。清贫也许会是一种气节,但贫穷往往是一种短志。艺术家一旦贫困潦倒,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中国书画本身他是一种高雅而富贵的艺术,如果你连一个馒头都吃不上,那么,何谈去买一些好的笔墨纸砚等材料去画画呢?也更不可能去收藏到一些高质量的艺术品去临摹。我在这个观点上一直是肯定的。当下的艺术家总是怕花钱买好的墨汁和好的宣纸,动不动就去旧货市场买点劣质的“一得阁”、粗糙的“红星”宣纸、和一些便宜的广告色以及低廉毛笔,这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整天使用低劣的笔墨纸砚和走样的印刷品,只能让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眼光和艺术水准日趋报废。最可笑的是,有的艺术家更本不懂给自己的作品进行精致的装裱来包装,他们以为,反正装裱不是自己的事情,何必不把这项工程交给画商去做?其实是大多特错。中国书画的是一门很完整很严谨的艺术,不精心装裱包装,就好比没有穿着艺术的绅士,不伦不类。这里,接着这个话茬,我不怕段落成一个大成方形而将我的搁浅。谈起收藏来,有人总是很自恋,总是认为收藏自己的作品比银行存款还合算,所以不大看重收藏近现代和古代大家的作品,这不是一种经济投资上的问题,而是证明这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认识比较粗浅,他的艺术水准比较低劣。大凡不懂收藏和鉴赏的书画家都是伪艺术家,根本没有什么对艺术上的真才实学。我们不妨翻阅历代名家,哪一位艺术家不喜好收藏呢?近现代的张大千就是一位收藏大家。如果我们在看看当代数得着的那些喜好叫喊的美术家们的作品,简直是人口痴目呆。除了会使点油漆工人的把式,别的什么都很外行。习惯了画造型艺术的他们,也日积月累习惯了死板的形式主义,习惯了用刷子画装饰画房子的,却不会用毛笔写汉字;习惯了用一得阁勾勒柴火线条的罗汉人像的,却不会画一片竹叶儿;习惯了画骆驼的,却不会画山水。。。。。。。。 呜呼,还有什么精力去关心体制的问题呢?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