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伦敦地铁起价是2英镑,合30多元人民币,中间距离是2.80镑(折合人民币:42元),远距离是3.30镑(折合人民币50元)。在中国,物价最高的城市深圳的地铁起价是2元,即使从火车站到世界之窗也只有5元(折合0.32英镑)。可见,伦敦的出行费用比中国大约高出4倍。 学费:外国研究生在英国一年合人民币17—18万元,再加上那种物价下的生活费,一年20多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到英国去求学,其代价应该是在国内的十倍以上。 劳动力工资:中国纺织工人劳动工资是每小时0.69美元,对比之下,在欧美这个数字是7—8美元,相差十倍以上。 其他价格:美国的妓女收费一般一次约300—1000美元,而在深圳,收费一般是200—1000元人民币。这个另类价格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两国之间服务类购买力的差别。美国的服务类收费与中国的差别应该在十倍以上。
由此,西方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中国人的购买力也没有惯常统计的那么低。 金融海啸后,人民币购买力大幅增强撼动世界。广东富商大举在纽约置业,因为“纽约的公寓价格比1年前下降了20%以上,而人民币价值上升10%,因此用比原来少了很多的价格购买了公寓”。另外,中国企业在“猎取”美国的中小企业已引发美国鹰派的戒心。乐观派经济学家指,按人民币购买力计算,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 回到中国国内,网上好事者将中国人的购买力做如下对比:10元人民币在上世纪60年代和现在各能买到什么? 可买大米 80斤 现在为5.6斤(下同) 可买大闸蟹 12斤 6条腿 最大的带鱼 30斤 1.5斤 布匹 1丈余 1尺 青菜 500斤 4斤 猪肉 13斤 1斤 小馄饨 100碗 5碗 小学学费 6元 一只低档文具盒 中档皮鞋 7.68元 鞋带 棒冰 250根 10根 大白兔奶糖 4斤 4两
统计得不错,但必须指出这位同学的参照体系出了问题。我们不妨制订一个“猪肉指数”,60年代普通职工月收入不过40大元,能买猪肉52斤;现在平均月收入3000大元(中产最低标准),能买猪肉352斤。上世纪30年代鲁迅这样的一级教授薪金,换算成猪肉可买2000斤,现在北大一级教授的薪金购买力也接近了。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大学友聚会时每临点菜拿不定主意,就会有人发话:“照那肉多的点呗!”现在不再是这样了。 在人们捂紧口袋的严冬大谈人民币升值问题有点拧巴,花钱都不会爽。关于我们购买力的未来,这次危机中濒临倒闭的友邦保险,其保险员也称顾问给潜在投保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你月投保1000元,退休后第一个月就能领到这个数,而且每月递增直至死亡。但到那时1000元人民币能买到什么呢,估计也就能买一打卫生纸。这么看,存人民币还是美元亦或金条,仍是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