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义学的基本概念
所有西方学科都有其基本概念,因此在引入结构主义语义学批评方式的时候,先要弄清其基本概念,尽管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1、 能指和所指
这两个词都来自法文,都是从signe (英文为sign,义为“符号”)这个名词的动词形态signifier(相当于英文动词signify)派生出来的。能指为signifiant, 是signifier的现在分词(相当于英文的signifying,当英文的固定译法为signifier)。所指signifié 则是动词signifier的过去分词(相当于英文的signified)。和英文一样,法文的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也分别有主动与受动(被动)的语法功能,于是主动的现在分词就被翻译成“能指”,受动过去分词就被翻译成“所指”。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公式:signe = significant + signifié(sign= signifying+ signified;符号=指+被指)。
2、 语言和言语
语言(法语为langue, 相当于英文的language),是对一个民族口头与书面交流工具的总称,主要包括词汇(字典中收录的字词)和语法(使用词汇的秩序)两部分。言语(法语为parole,相当于英文的speech)是对语言的应用,这时,字典中收录的可能的能指转变成现实的能指,可能的语义(sème)转化为现实的语义,或者派生出新的语义。比如,字典中的“打”字有多种(可能的)意思,其原始的意思是“用手敲击”,当我们说“你怎么打人”的时候,“打”的这个意思便呈现出来,从可能的意思转变为现实的意思。而当我们说:“打仗”、“打赌”、“打个比方”、“打算”、“打酒”的时候,“打”就不是“用手敲击”的意思了,而所有这些非原始意思,都是在语言的使用(言语)过程中从原始意思中派生出来的。A(“打”)是什么取决于与之相关的B(“仗”、“赌”、“个比方”、 “算”、“酒”等等)是什么,这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的核心理论!!!
3、 本文和语境
本文(法语为texte,英语为text),本来是“课文”的意思,翻译成“本文”主要是为了突出其与“语境”的对应关系。语境(法语为contexte,英语为context),原来译做“上下文”,是由表示“与…在一起”的前缀的“con-”和表示“课文、本文”的“text” 构成的单词,加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与本文在一起”的意思,与文本在一起的文本就是“上下文”。中国语言学家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出现的context一词翻译“语境”,是为了突出它“语义”的必然联系和对后者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也是也是前面说的B对A的决定作用。
4、 语义、语义学、符号学
这是一组很常用又很混乱的概念,主要原因是翻译的混乱。在法语中,语义学(sémentique,英语为sementics)和符号学 (sémiologie, 英语为semiology)在字面上有明显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是二者都是研究seme的学科;区别在于以-tique(英语为-tics)结尾时代表对研究对象内部诸元(units)或诸要素(element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logie(英语为-logy)结尾时通常代表对研究对象内部诸元或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logie的意思就是“逻辑”(-logie和-logy的读音和意思都是“逻辑”而不是“学”)。sème的中文标准译法是“义素”,而不是人们常说的“语义”, 指意思(sens, 英语为meaning)的最小单位(unité minimale,英语为minimal unit)。可见,“语义”这个词是中国人按习惯从“语义学”这个概念中套出来的,以为语义学就是研究语义的学问,按照标准翻译,应当说,语义学和符号学都是研究“义素” (seme)的学问,而不是研究“语义”的学问。(另可参阅http://www.nma.cn/Get/zhanshiwenhua/zswh/190910353301.htm)
5、明喻(比喻)和暗喻(隐喻)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是修辞学(法语为rhétorique,英语为 rhetorics)概念,指不同的比喻手段。加“像”(法语为comme,英语为like或as)的比喻叫做“明喻”(法语为comparaison,英语为comparison),比如“这个女人厉害得就像一只母老虎”;不加“像”字的比喻叫“暗喻”(法语为métaphore,英语为 metaphor),比如“这个女人简直就是一只母老虎”。Comparaison 和métaphore本身并没有“明”和“暗”的意思,前者表示“在一起”的前缀com-和表示“一双”、“一对”的para组合而成,意思是把一对东西放在一起,转义为“比较”,在用做修辞学属于就成了“比喻”;后者由表示“改变”的méta-和表示“转移”、“转向”的-phore组合而成,比喻是以此言彼,是一种“改变”和“转移”,为了强调其与前者的区别,中国语言学家把前者翻译成“明喻”,后者翻译成“暗喻”,在不强调二者的区别或单独使用时, comparaison保持通常的译法,即“比喻”,métaphore则为“隐喻”。艺术或视觉语言不可能用“像”这个词来比喻,因此只能是“暗喻”或 “隐喻”
5、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参照物
表层结构(法语为structure superficielle 或 structure de surface ;英语为surface structure),指词的音和形,也就是能指。深层结构 (法语为structure profonde,英语为deep structure),指词的意思,也就是所指或义。参照物 (法语为référence,英语为reference)是指词(音+形+义)所对应或称谓的客观事物,也就是说,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指的是语言本身,参照物则是外在于语言客观世界。对于语义学甚至整个语言学来说,参照物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词以外的世界。但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却正好相反,因为视觉语言的“词”就是参照物的图像,如果是现成品,则直接是参照物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