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一直陆续迁入艺术家、设计师和其他文化人士文化机构,他们喜欢这里与世隔绝的状态,适合创作的高尺度空间,当时的租金也只有现在的1/3甚至1/3不到。不过,798到底不是一个廉租房工程,来到这里的艺术家绝非那些过着流浪者清贫生活的。
你完全可以用电视剧《奋斗》里面的部分Loft场景来想象从1995年到2002年间的798。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们年龄偏大,生活尽管安逸舒适,但和他们早期的奋斗不可分割。电视剧里的那些人则更多的和2006年以后炒起来的80后艺术家相仿佛,一夜暴富。
那几年,艺术家与物业的所有者也就是原来的工人阶级们也保持着互敬互爱的兄弟情谊,尽管工人们可能搞不懂这些人究竟来这个破厂子里干什么,但他们还会去问艺术家们需要什么帮助,需要解决什么困难,好像对待自己的下岗同胞一般。今天,这种和谐已经被经济利益和浮夸的名声所打破。
金钱真的会让人反目为仇。
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798一方面继续是一个文化人士的世外桃源,一方面也开始成为一个动物园,一个文化艺术的动物园。越来越多艺术家和机构的进驻,若干极具国际影响的大型展览,现代书店、北京东京艺术工程、时态空间和at cafe等一批对外开放的空间的营业,一小部分媒体的宣传(主要是798内部的媒体及少数艺术媒体),使得798越来越多地吸引外面的人走进798。其中的一部分人就是希望能够一堵艺术家创作风采的观光客,在他们的感觉当中,798就是一个关满了会画画的长发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笼子。
十几年间,从最初几人到最多时候几十人再到如今又回到几人,798从来没有太多的艺术家进来,把这里变成艺术宿舍,也从来没有一起离开,把这里变成文化荒漠。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798的艺术家只是把这个曾经安静现在热闹的工厂大院当作创作和生活的中转站,像其他人住在某小区的三居室里一样。
这一点,798和早先兴起的宋庄,后来兴起的费家村、索家村、草场地、北皋、黑桥、1号地、东坝有着根本的不同。(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