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培养不出艺术家”
今天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空前的重商主义的时期,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和社会对实用性的要求,导致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学院在教学方面的精英倾向的相对淡化。招生数量众多、学科多样化的巨型学院的出现,正是这种表现。而美术学院的人文使命,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研究和创作单位来体现,而不仅是教学单位。2003年后,当代艺术教育正式进入中国主要的美术学院。事实上,美术学院中的当代艺术教育正在成为市场体制建设和美术馆建设运动之后,当代中国艺术界中正在发生着的最重要的运动。
反学院呼声在历史上从来都不绝于耳,但是,“美术学院培养不出艺术家”论起码在今天的中国是荒谬的。我们并不需要过多辩驳,只算算人头就可以得到结论。何况,今天的美术学院也早就不仅仅以培养艺术家作为唯一的使命。
但是,美术学院依然有必要在这样的反对声中来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一方面,学院如何表现出对于当代思潮的敏感性,与艺术江湖上的运动紧密互动,强化学院的思潮聚合能力,使美术学院成为最有活力的艺术思潮的实验场。如同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美术学院之于当代中国艺术,金·史密斯学院之于新英国艺术家群体那样。另一方面,学院又须与江湖舞台拉开距离,保持大学系统的学术独立性,只有这种独立性能给美术学院带来史学梳理能力和理论批判能力,成为一种反思的力量。
此外,在新媒体、文化交流等语境中,学院比之学院外的艺术界,有其强大的优势——由于新媒体的技术依赖性,学院、研究院等学术研究机构所拥有的软硬件条件,往往为个体的新媒体艺术家所不能比拟,事实上在世界各地也成为新媒体艺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和由各国使馆文化处、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之类的文化传播机构花费大量资金组织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相比,各国美术学院的校际交流所促成的青年之间的互动,是文化交流的理想境界,而事实上在美院的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鲜活的文化交流每天都在发生。这些要素都将可能促成学院在新的语境中激发出新的活力。最后,今天的文化生产模式正在迅速转型,Google、百度和维基这样的工具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的分配和再生产模式,教育也随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传授——接受的单项模式走向合作性和参与性的文化生产模式,这些都将给今天的美术学院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若即若离中,在明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之后,美术学院将会有能力成为新的模式的文化生产的基地。学院应该贡献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