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此前,我就参与了田卫戈老师的课题“西部美术史研究”中关于80年代兰州现代艺术回顾这一部分的访谈和整理。在田老师的指导下,我采访了画家梁宗孟、刘小棣先生,诗人唐欣、叶舟先生,书法家曾来德、马啸先生,《当代文艺思潮》编辑管卫中先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80年代以来发生在兰州的有关现代艺术与思潮的点点滴滴,揭示了很多被遮蔽和遗忘的真相、事实。采访结束后,我写了《让被淹没的真相浮出水面——80年代的兰州现代艺术与思潮》这篇手记。没想到的是,贴到网上后,却引来了很多质疑和批评。刘新华等几位在北京的兰州籍艺术家还专门发表了一篇《声明》。对此,我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应他们提出的问题。倒是主编田卫戈老师看到《声明》后,通过公开信(即《致明军的一封公开信》)的方式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算是替我回应了吧。去年夏天,这套书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八十年代热已经过去,尽管此时出版显得不合时宜了点,但它毕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资料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显得不合时宜,对它的研究也许才刚刚开始。
好像,去年汪晖先生的《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出版后,也曾引起一时的90年代反思热。也曾听罗岗老师说起,他就正在和纽约大学张旭东先生合编一本有关“短90年代”的辑刊。不管是80年代,还是90年代,就像甘阳先生说的,虽然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争议和分歧,但今天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在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任何争论都不乏意义。重要的不是争议本身,而是争议背后贯穿其中的文化政治理路。毫无疑问,这条理路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主导着当代艺术批评的变迁及其可能的趋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对我们而言,探得这条理路似乎更为重要,至少更为迫切。批评之为批评,其实并非因为批评之批判及其激情,相反,而是在于内在于其中的这一文化政治理路及其审慎和理性。
最后,一如既往,诚挚感谢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兰州德辉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认真、严谨、高效的工作!
鲁明军 2009年2月28日 于四川大学
附:《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批评与文化政治》目录
致谢 代序 当代艺术批评与政治哲学 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艺术批评 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 ——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 高岭评《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 双(三)年展:我们面对什么? ——以“主题”为中心的讨论 胡斌的回复 不是我们不异质,而是太异质! ——答胡斌先生 当代艺术:“山寨”的,抑或“庙堂”的? 从沉沦到自赎:重构当代艺术的人文图景 ——读《人文艺术》论丛(第6辑) 人文的迷思:“诸神之争”,抑或“诸神共舞”? ——查常平《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读后 社会学方法在当代艺术研究中的可能性 历史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政治本质主义 ——反思当代艺术批评的社会学转向 “当代艺术与社会”关键词
图像、艺术史与艺术批评 从单行道到多维度:图像价值创设的新路向 ——亦从“力求明确的意义”论起 “本体论转型”、现实主义及虚无主义 ——答吴味先生 以批评为视角:图像何以成为问题? 政治波普:中国当代架上绘画风格与观念的转捩 ——一个符号学的解读与反思 反思当代中国艺术史学:观念嬗变与方法检讨 ——兼对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批评 两篇回复 吕澎的回复 周鼎的回复 图像史的张力:在实证与想象之间 ——考古人类学视野中的《武梁祠》
80年代的现代艺术与思潮 艺术vs.政治:被规训的身体和被压抑的现代性 ——上世纪80年代艺术思潮运动的另一个社会面向 观念vs.制度:’85的思想遗产 让被淹没的真相浮出水面 ——80年代的兰州现代艺术与思潮 声明 刘新华等 致明军的一封公开信 卫戈
古今之辩与现代性反思 古今之辩:2000年以来中国思想界的现代性之争 罗岗的回复 “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古今之辩视域中的“韦伯命题” 民族主义,“美国主义”与中、西新左派 现代中国的认同:在“帝国—民族国家”之外? ——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