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的例子来看,构建国际化的艺术媒体系统包含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创立国际性的艺术媒体。以《美国艺术》为例,这个杂志创刊于1913年,可以称得上是百年老刊物了,虽然名为“美国艺术”,实际上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美国本土,成为世界级的重要美术杂志。因而,中国在构建国际化的艺术媒体系统时,必须要创立一种或几种国际化的艺术杂志,通过国际化的运作向世界各国艺术界推广,并使之进入社会、大众阅读层面;其次,加强艺术史的出版。中国目前的艺术史著作还停留在本土艺术的简单介绍上,未能将中国当代艺术放入世界格局中凸显其独特性。因而,加强本土艺术史的写作,并使之进入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重要课题。第三,建立国际化艺术网站,并以此为平台,构建本土化的艺术评价体制。面向国际的艺术媒体系统的构建,将有效打破现有的僵化的国际艺术秩序,颠覆既有的、一成不变的意识形态判断,从而恢复和构建中国本土艺术应有的位置。
策略七:调动本土企业力量,健全文化外贸体制
1987年3月,日本安田火灾和海上保险公司以58亿日元(约合4009万美元)的高价,从伦敦佳士得买走凡·高的名画《向日葵》,全世界为之瞩目。《向日葵》因为汲取了日本“浮世绘”的艺术手法,被日本人看作是日本文化对欧洲文化影响的典范之一,因而高价收购《向日葵》实际上也就是向世界宣布了日本的文化价值。该公司收藏《向日葵》后,企业形象迅速提升,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传媒的报道热点之一,可谓名利双收。韩国企业也在推广本民族文化价值观上不遗余力,影视作品《大长今》、《太极旗在飘扬》均是此种产物,它们对内承载着塑造民族精神风貌的作用,对外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任务。
和日、韩企业的文化战略意识和盈利方式相比较,中国企业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在价值观方面处于曲意迎合西方的状态上,从而导致了国际市场和展览上的“病态化中国”现象;而且在整体经济运作、收益和市场影响力方面也基本停留在“练摊”的水平。
近年来,中国企业以高速的增长和优质产品带来持续性的贸易顺差,映衬出中国当代艺术乃至整个文化出口逆差的尴尬局面。改善乃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逐渐在获得更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使中国独有的现代性经验和审美形式能成为人类现代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中国当代艺术是否真正走出去的基本指标。达不到这一指标,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不啻于子虚乌有。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