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时代是用家时代
用家时代,一语惊天下,吸引眼球,眼球经济,用家时代是报刊的时尚转型、华丽转身。上世纪90年代后期,那种体制思维一揽天下办报不复存在,社会进入了所谓信息膨胀期,和多元化价值观,经济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会进入到追求物质,科技的进步也提高了人们的享受欲望,社会突飞猛进进入到读图时代。在此大环境下,办报进入到了用家时代,用家时代是由单位订报变为家庭买报,是为显著特征。
用家时代是读者喜欢看什么就办什么,只要合法,用家时代表面形式是常拉有江湖地位的星宿、大腕来镇版面,以翼争取效益最大化。这也叫做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意味着为稻梁谋而受四方雇,经济效益为第一位,依靠广告生存。
用家时代的报刊主要靠广告收入,美术类概莫能外,卖个广告,是很小的事情,很多客户原意来投放,是因为他们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是用来做广告的,市场空间很宽。读者以时尚白领、新潮IT人士为主。这个时代在市场里尚存报刊一片体制化的情况下,用家时代的报刊画面“活色生香”,动态感十足和读者互动性强,时尚节奏感快,适合时代潮流,在刹时间确实收到短平快的效果,当然,这也是理念上的定位。如湖南出的杂志《视觉21》,虽灌予当代艺术和另类的标签,也掩盖不了其走大众化的用家路线。
在多元化的今天,报刊走高端的学术路线不能太过传统,要寻求突破,于是走向兼容并蓄之路,并蓄之路也就是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偏好,干脆全融为一炉,混炖上桌,这样的媒体就走进了内容为王的用家时代。用家时代是内容为王,内容是大杂烩,什么都有。这类内容为王定位的报刊内容翔实,份量充足,很有市场。
内容为王在内容上既吸收一点大众化,又走学术化,这样做,惟有内容特别丰富才能包涵,特别形式是每个报刊后面都大量刊登地方、国内和世界的新闻简讯以方便读者到网上去查询详细信息。内容为王这方面有《美术报》、《中国油画》,湖南的《画家》,改版前广东的《画廊》。
在办报刊的体制与经济生活中,读者群体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报刊界尚缺乏一册在手,综览整个艺术界的审阅快感。这就为报刊的复合型和知识细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催生了内容为王的用家时代。
加上报刊有三个方面需求:一是关注政府对整个艺术界的态度、政策、动向;其二是想从报刊中找到能得到效益的信息;第三是画展图片。这三种需求也造成了纸媒体进入内容为王的用家时代。
由于内容为王,信息的爆炸,那么信息的过滤和选择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是一个空缺。
第三个时代是专业时代
受用家时代流风所及,泥沙俱下,极需专业精神,专业的主心骨,这就彰显出专业时代。实质上三十年来都有刊物追求这种专业特色。
用家时代对社会上的专业人士不够吸引力,比如在美术界一线进行深度工作的摄影、绘画、理论者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优雅的生活,愉悦的心情调节物,更需要理论的指引,需要对大政国策的关注,需要对社会的切入,需要探索未来空间,需要对专业的学习、工作有所辅助,于是有一部分报刊讲究专业性。
专业时代的报刊走向以“艺术专业”化为主的时代,专业化定位意味着侧重于收费,以有用的资信、有保存价值的内容,深刻的报导,最新的行业动向,提出新观点,有多次阅读的需求,有行业标杆及工具书价值,甚至于有收藏价值,读者才愿意购买阅读。这是最高理念,也是追求。
专业时代就是讲究专业中的专业,做皇冠上的明珠,此类报刊有体制办报和民间办报。体制专业时代是因为文化传承,文化推动而专业;民间办报专业时代则是各种资本的需求和受外面文化的影响。
因为专业,所以领先,这方面《江苏画刊》办得不错,其突出理论的作用,讲究文化的软实力,讲究溯本清源,来追求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其通过深度的理论文章来产生社会效益,从而达到营运目的,比如李小山的文章,和先锋批评家的文章,以产生行业理论潮流热点,从而达到刊物的江湖地位和希冀有品牌,有公信力。这方面各种艺术院校的学报都是专业化追求。比较出名的专业期刊有:《美术观察》、《美术研究》、《新美术》、《世界美术》。
专业时代本应是报刊时代的定海神针,为什么这样说?当今国际序重新洗牌,中欧、中美关系激荡和磨合,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激荡和磨合,中西文化如何在价值观上激荡和磨合?这种天下大势是从所未有的,需要中西双方进行调整,这样造成中国未来的走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些极需要中西的文化学者和思想家进行有效对接,专业时代的报刊普遍缺乏学术界充分的国际可比性,和承担社会的精神责任,和坚守文化本位进行生命撞击,这也就是文化学术界大展拳脚的高峰期。那么,报刊所扮演的对社会大思潮和大的思想引导和文化判断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