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本届上海双年展共接待了观众约28万人次。其中,美术馆主展馆的参观人数达21.4万,国际学生展参观人数达4万,利物浦展的参观人数达2万。有260余家国内外媒体对本届双年展做出了400多篇(栏目)不同角度的宣传报道。〔41〕在本次双年展筹备和展览过程中,上海美术馆尝试了各种新的媒体宣传方式来扩大上海双年展对公众的吸引力。如在新浪网开设了策展人博客,与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合作促成了《头脑风暴》栏目关于“营销双年展”谈话节目的播出。“每个阶段宣传的主打内容都有安排,第一波、第二波的重点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的切入点是和城市文化发展相关。”〔42〕原来的斗拱方案没有找到制作资金,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并将斗拱的图文设计方案公布于众,很快就有赞助人自己找上门来,“媒体在对双年展的态度上的确是真心真意的,很多本来实现不了的方案经过媒体的宣传就实现了。甚至有媒体都帮双年展牵线找赞助。”〔43〕
2006年,上海、光州、新加坡三地双年展通过在临近的时间段开幕,举办三地联合新闻发布会,三地双年展网站链接,共享新闻资源等方式,创造出了一个“亚洲双年展完美巡回”,韩国、中国、新加坡今年推出了特殊的“套餐旅”,给艺术爱好者一次机会,斯蒂德此类合作第一次促成了多方意向的一致,这一事实反映了艺术产业的成熟,也反映了亚洲国家在彼此间建立联系的渴望——他们正在寻找全球文化风景中的文化互惠。在寻找不同亚洲国内共同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时,亚洲大陆立志重新描述它的当代艺术场景。至少,诸如语言,政治、经济一类在过去起决定作用的障碍已被抛到一边,交流的紧迫性跳到了优先位置。
本届双年展在中国作品的选择上“主打民族牌”,《纪念黄宾虹》、《五台山斗拱》、《云梯》等中国符号的作品广受好评。“用古代的资源激活今天的设计,”双年展策划人张晴曾考察了中国工艺美术史和建筑史,长信宫灯、长城、筷子等中国富豪都曾是入选的对象。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几米、奈良美治等明星艺术家也被邀请参展。上海美术馆的全军奋战迎来了雨中的开幕式,在开幕当天上海文广局的领导对展览的效果极为满意,批示说:“要给所有加班工作的人发奖金,必须马上发下去。”〔44〕
本届双年展在财务制度上开始进入规范化。综合考虑国际双年展的操作模式,上海美术馆制定了《关于上海美术馆财务收支审批管理规定(试行)》、《关于接待双年展参展艺术家费用开支的规定(试行)》、《关于双年展后续物资使用管理规定(试行)》等试行办法。这一切使本届上海双年展的财务管理工作正式走上了严格、系统的轨道,尽管刚刚起步,可是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双年展管理工作正在上台阶。上海美术馆在和上海市政府的配合上更加默契和积极,本届双年展自筹备开始每周都有一份工作简报递交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一共出了70期。〔45〕本届展览上海财政拨款400万元,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投入了100万元。双展办还积极联系了多家国外艺术基金会、画廊、美术馆等,得到了如荷兰蒙特里安基金会、梁洁华艺术基金会、德国IFA基金会、日本基金会等,以及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爱普生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争取并落实了约30.795万元的现金和约合9.59371万元的实物赞助。〔46〕
凭借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本届上海双年展参观人流量盛况空前。当代艺术已由原来不受政府鼓励的小众趣味,发展出一条国家化道路——让当代艺术开始真正走入公众的视野中,这个起点或许正是当代艺术史普及的开始。
注释: 〔1〕〔5〕〔11〕〔15〕〔19〕〔21〕〔22〕〔23〕〔40〕根据李向阳采访资料,2007年3月9日,上海,上海油雕院。 〔2〕根据方增先采访资料,2007年3月8日,上海,上海美术馆。 〔3〕〔4〕〔9〕根据王林采访资料,2007年4月19日,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6〕〔13〕《96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美术馆,1996年。 〔7〕〔14〕〔16〕〔18〕〔20〕〔28〕〔33〕〔37〕〔38〕〔41〕〔46〕《96上海(美术)双年展工作小结》,上海美术馆(内部资料),1996年。 〔8〕〔29〕根据方增先采访资料,2007年3月8日,上海美术馆。 〔10〕王林《上海双年展何去何从》,《美苑》,2004年第一期。 〔12〕〔31〕〔42〕根据李磊采访资料,2007年3月11日,上海美术馆。 〔17〕李向阳《爱过这一行——我在上海美术馆十二年》,文汇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24〕朱其《我们成了真正的个人——访侯翰如》,2000年11月8日。http://www.cl2000.cn/exhi/shanghai2000/07.shtml 〔25〕李晓峰、顾丞峰《艺术•上海十一月现象》《江苏画刊》,2001年1期。 〔26〕鲁虹《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 〔27〕巫鸿《导论: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5年。 〔30〕〔31〕《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 〔32〕〔45〕根据肖谷采访资料,2007年3月12日,上海文广局。 〔34〕赵川《未完成的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探讨》,《典藏(今艺术)》,2003年第一期。 〔35〕(美)理查德•泰勒•西蒙《垃圾文化》第3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小茜《我看上海双年展》,《艺术当代》2004年第4期。 〔39〕沈嘉禄《双年展上的“风景”》,《东方剑》,2005年第一期。 〔43〕根据张晴采访资料,2007年1月9日,北京,竹藤大厦。 〔44〕根据赵绵池采访资料,2007年3月10日,上海,上海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