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上海双年展发展脉络
                            
日期: 2009/4/9 15:42:19    编辑:朱小钧     来源: 今日艺术网独家专稿    

2004 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突破

“2004上海双年展”主题为“影像生存”,由主题展、虚拟现场、影片展播、中国摄影历史博物馆计划、影像仪式、国际论坛、家中的双年展、学术系列讲座8个板块构成,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和人民公园举行,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8位艺术家参展,108件(组)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雕塑、装置、录像、建筑、舞蹈等各个门类。共接待观众15万人次。影像艺术的红火也证明了阿尔文•卡尔南说过的话“电视不仅是旧事情的新方法,也是看世界与解释世界的全新形式。”〔35〕

“2004年第五届双年展”沿用了2002年的策划模式,更明确的是,策划人由学术委员会推荐,组委会批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任总策展人,加拿大籍华人郑胜天、荷兰GATE基金会总监洛柿田,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张晴任策展人,中国美院策展人高士明任策展助理。这种相对严谨的策划模式各部分分工明确,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实践和展示当时中国和国际视觉艺术中多种媒体、多种技术的可能性,“影像生存”的主题源自许江的“影”的提议,最后经过策划组的讨论确定了“影像生存”的最终题目。许江作为第五届的总策展人可以说顺理成章,他从1996年第一届开始参与,历届展览亲历亲为,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赢得了方增先馆长的信任和器重。

本届主题“影像生存”英文名称“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直译意思接近“可视的技术”。它的侧重点是影像艺术的生存之道。电影和摄影媒材大规模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在中国时间并不久远。国内活跃的影像多媒体方面的创作者和专门研究影像语言的理论者屈指可数,而这些又人大多没有得到本次双年展的邀请。从四人策划小组的履历上看,也没有一个人专门从事过独立电影和纪录片研究,专业性的缺失导致了放映单元选片时的失败,也包括对国外电影配备中文字幕的忽略。“通过这个展览,或者可以看出中国作为当代艺术的影像创作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与成长。”〔36〕

这一年,上海美术馆设立了双年展办公室,作为组委会下设的常设机构,负责双年展日常行政和学术的工作,本届双年展从制定和修改双年展章程、计划、工作进程表、负责组委会、学委会、策展人及各类工作会议150次,处理各类信件2万余件,上报艺术家简历和方案及各类文件300余份,编写双年展简报5期。〔37〕双年展办公室的成立可以根据策展人会议和学委会决议,及时落实参展方案、预算、技术、设备、旅行、运输、保险、宣传、合同、法律等一些列工作,妥善解决了世界各地参展艺术家、博物馆、画廊、收藏家、评论家、媒体等提出的问题,有效沟通组委会下设各个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兼具学术性和服务性功能的双年展办公室是“2004上海双年展”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组织。

本届双年展运用了“中国式布展”同样赢得了国外艺术家的赞叹。上海美术馆的做法是以展览部为主体,首先按划分好的展厅,根据艺术家的方案,提前购置材料,提前按方案中的尺寸制作,一旦进入布展,展务部人员就同艺术家一起在展厅中安装,既节约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由于“影像生存”设计设备数量多、型号多,技术高等问题,上海美术馆的技术人员全体上阵,共用了电视机72台,DVD113台,投影仪74台,电脑34台,〔38〕设备数量的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双年展正在和国际上重大双年展的科技含量逐渐靠近。
“2004上海双年展”第一次设立了“新闻中心”,这是8年来的一个新变化。目的是与国际大展配套,因此,上海美术馆配备了专职人员和专用设备,制定了详尽严密的宣传计划,“每走一步怎么宣传都是计划好的。”针对不同媒体的采访诉求和意向,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登记,并及时回复确认函。300多家国内外媒体参与了本届双年展的报道与评论。但策划团队筹建“中国摄影历史博物馆”的概念并不现实,最后呈现的局面是打印了几百张历史图片挂在人民公园游廊里,在新闻稿中强调“这种临时搭建的形式是策展人所刻意追求的”被媒体评价为“明显有自欺欺人的倾向”。
推广方面,网站、出版、导览等教育部担纲的项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4年上海双年展”网站在中国艺术品网的共同合作下,8月15日正式开通,点击率累计28331人次,日访问流量315人次,《上海美术馆之友》、《2004上海双年展特刊》等相继出版,招募的20名志愿者也在布展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缓解了人手不足和语言障碍的问题。另外,为双年展开发的延伸产品如双年展手表、马克杯、广告衫、明信片、书签等近30种产品,在展览期间实现销售27383件,完成销售额541259.4元,为双年展带来了不匪的效益。

关键的募资问题落在集资组中。这个团队制定了赞助回报方案,借鉴国际通行的操作方法,用电脑演示文稿的形式,将展览主题、社会效应、赞助商利益等信息图文并茂的展示给众人。结果是,上海美术馆成功与东方早报社和浙江海政药业签订了主、协办合同,也获得了刘令华基金会、张永珍基金会及和谈HIVOS基金会、加拿大艺术委员会等艺术机构的合作与赞助,共募资580余万元。这也是六届双年展展中民间募资最多的一次。

展览开幕后出的一个意外也间接暴露了本届双年展的问题所在。11月24日,双年展进入“收官”阶段,一个中年男性观众走到参展艺术家邱世华的油画作品前,突然从怀里掏出一罐油漆朝画上乱喷一气。画布上立即留下一条条深灰色的印痕,周围观众见状立即尖叫起来,保安闻讯赶到,将肇事者押走。肇事者在接受警方调查时称,此举是为了提醒公众,今天的学生压力太大,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39〕结果以肇事者被拘留收场,在赔偿问题上艺术家和双年展组委会起了争执。邱世华的这组作品是策划人从香港汉雅轩画廊借来参展的,画廊事前的报价是“数十万港元”。各方面都因为价格问题相持不下,最后上海政府委派物价局出面成立了一个评估小组,由当时美协朱国荣、艺术家俞晓夫等负责,最后的鉴定结果颇具戏剧性:1000元。愈晓夫理由是:这种以某种观念来哗众取宠的所谓先锋派作品,对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误导和伤害。“他没画什么,只能根据耗用的材料来评估,而喷了油漆后,我反倒认为价值上升了,值1000元。”〔40〕

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从此事件反衬出上海双年展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保险,上海双年展离国际规范还有距离;第二,策展团队推荐的艺术家带来的作品最后被“鉴定组”判为“一钱不值”,对上海双年展艺术家和作品的入选标准也是一个生动的反讽。

2006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亚洲联盟新动向

2005年原上海油雕院院长李磊调任上海美术馆执行副馆长,第六届双年展自2005年11月启动,李磊进入操作层面后,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改进,第一,双年展从运营到策展,必须和社会产生关联,“营销双年展”也是他一手策划;第二,严格双年展的运作程序,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超设计”,由“设计与想象”、“设计与日常生活实践”、“未来建构历史”这三个板块构成。展览以上海美术馆作为主展馆,邀请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94位(组)艺术家参展,展出了油画、雕塑、装置、录像、摄影、建筑、电影、声音等各类作品118件(组)。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