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争执和反复修改的上海双年展最终得以顺利开幕,在开幕式上,侯翰如只说了一句“谢谢”就热泪奔涌,“他抱着我(李向阳)哭了很久”。 〔23〕事后侯翰如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说“我不想替别人说话,但我很高兴的是我的朋友也和我的态度差不多。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代表中国的艺术批评家,把自己从一种非常民族主义的使命感的、崇高的这样一个假设变成一个真正有感情的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而且这种感情在我的工作里表达出来了。”〔24〕
展览举办之际,主办方还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会。本来,会议讨论的两个议题是“文化融合”与“城市未来”。但“国际化”的问题却演变成了研讨的中心,并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艺术已无法脱离国际化的背景与语境,由于在国际的范围内,文化的问题已经趋同,因此,要强调国际融合,而不要在意东方与西方的区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强调国际对话无可厚非,但应突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性,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同语的。〔25〕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举办之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合法化进程出现,一些当代艺术家与批评家还就中国当代艺术合法化问题展开了极为广泛的讨论。〔26〕批评家巫鸿说:“实验艺术最根本的因素是它的自我边缘化。因此,尽管‘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代表了中国实验艺术正常化的一个新阶段,但要保持实验艺术的创造力,实验艺术家必须超越这个展览所建立起来的标准。”〔27〕
本届双年展的经费来源广泛,除了上海市政府的专项拨款100万元,来自基金会、公司、出版社、饭店、航空、拍卖行和外国驻沪领馆的实物和经费赞助共计446.7472万元,同时,门票收入39.61万元,衍生产品收入40.2万元。
在操作的具体环节上,“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在运输和保险问题上第一次进入国际操作模式。当时国内的运输和保险机构从未办理过类似的艺术运输和艺术保险,上海双年展组委会经过“满怀诚意的说服工作”,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最终为双年展作品提供了运输和展览保险,香港的一家运输公司在确认保险后提供了运输支持。〔28〕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展,“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很快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评为200年中国十大美术新闻之首,荣登由中央电视台发起的2000中国艺术风云榜年度最佳展览,最佳策划小组。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双年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他们派出了一个由各大洲艺术家组成的五人评委组,对参展作品进行评选,并在开幕式上向4位参展艺术家颁发了“艺术推广奖”,这在中国尚属首次,也表明了国际组织对中国举办双年展的重视。
2002 第四届上海双年展: “远离争议”的“都市营造”
2002年,文化部第一次批准以国家的名义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在北京,“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政府主办的立场正式提上日程。鉴于第三届双年展的“学术争议”,方增先提出了以“建筑”为本届展览的核心,相对于当代艺术,建筑不涉及“意识形态”,“碰到压力就慢走,坚决前进不后退”是方增先的鲜明观点。〔29〕
本届展览延续了上一届的策划模式,实行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按照国际惯例设立的策划团队负责展览专业策划,由中外各占3人组建的策划团队充分发挥了“个体创意”和“群体智慧”相结合的模式,为上海双年展之后的进入体制化和规范化的良性循环树立了范本。总策划范迪安在展览策划材料中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模式是一个集个体创意与群体智慧的模式,或者说是个体思考与群体讨论互动的模式。我不清楚当今国际上的大型展览有多少种策展模式,但是任何模式的选择和运行都只是一种结合或适应本土当代文化情境的实践。在这一届的策展过程中,策划人小组、艺术委员会和组织者几方面在出发点与构思上的同一性,以及在具体结构与内容上的默契,是展览在学术上顺利的基础”。 〔30〕
范迪安提出了“都市营造”的主题,展览由主题展、国际学生展、上海百年百座建筑展组成,在上海美术馆新老两座展馆展出。主题展邀请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68位艺术家、建筑师参加,展出绘画、雕塑、装置、建筑等各类作品123件。2次学术研讨会和6次专题讲座,接待观众9万名。
馆长方增先在第五届双年展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回首前四届上海双年展的筹办经历,从一个开始仅仅局限于华人范围的规模、影响均不甚大的当代艺术展览,逐步拓展为如今具有国际策展人阵容,上百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倍受世界艺坛瞩目的知名当代艺术大展,真令人感慨。”〔31〕
开幕前一个月,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马博敏率领有关处室到美术馆现场办公,妥善解决了组织、接待、宣传、布展、保卫等应急问题,并对很多主题性作品提出了意见。上海市财政拨款200万元,可以说,从这一届开始,上海市政府开始真正介入双年展的具体细节工作中。这种行为本身意味着上海市政府希望能在双年展这个文化样式上有所作为。 2000年的学术争议促使上海市政府严格控制外围展的内容与形式,以政府的名义在上海主流媒体上发布律师函,告知各艺术机构不能以任何形式搭“上海双年展”的船,“外围展”的名字也不允许使用,强调上海双年展外围展是一种侵权行为。
募资方面,上海双年展发展部对集资工作倾注了全力,共计集资431.7058万元,上海佳通四合文化有限公司视觉艺术总监翁菱在展览筹备期声称可以募资300万,组委会特聘其为双年展总监,但翁菱在给予了第一笔50万资金之后再无进帐。这件事情折射出上海双年展在募资方面的困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用“总监”这样的头衔来募资,作为商人的翁菱也深知“上海双年展总监”这样的身份可以为她各方面发展带来直接的利益。〔32〕
中外策展人合力策划的模式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在细节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各种分歧,“外国策展人对我馆自行设计编印图录一直抱着蛮横的怀疑态度”, 〔33〕但上海美术馆还是以通宵达旦的五个昼夜,通过互联网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取得联系,图录工作按期完成。
面对“都市营造”这个切身务实的主题,“2002上海双年展”展出作品以“样式”的展示为主,很多作品还是缺乏对现实的敏感度,并没有达到主题所设想的人文关怀层次。由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阿兰娜‧黑斯负责的学术班子和策展队伍,与上届相比,与其说提升了学术背景,不如说加强了官方色彩。“就着重于突显观念和勇于探索意识形态的当代艺术来说,2002上海双年展在自己设定的主题下显得松散和游离。”〔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