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媒体在关注什么?
传媒时代的来临让形象、立体的多种形式走入社会生活中,艺术媒体的出现也在三年之内追随着艺术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机构设置媒体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机构,更多的情况应该是想在突然崛起的艺术市场中分一杯羹,真正去打算培养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的估计少之又少,总之,形形色色的艺术类杂志和艺术类网站开始进入798以及任何与艺术有关的场合中,在艺术北京、CIGE、798艺术节等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也都专门为艺术类媒体单独划分出展位区域,艺术媒体也成为学术界讨论问题、讯息发布、展览报道、艺术家推荐等的重要平台。
经济危机来临之初,就有业内专家预言:“经济危机的到来将会把大多数不专业的艺术类媒体消磨掉,真正专业的媒体会坚持下去。”而事实是,经济危机的到来的确把很多艺术媒体拖垮,但是留下的就是真正专业的吗?其实不然,如今的媒体无论是专业与否,只需背后有资金支持,或是市场收入稳定,便能够安然无忧的继续往前走,真正专业而且能够凭借实力发展的媒体,则需要商业与艺术判断的双重能力。
《艺术与投资》在07年开始增办《当代艺术与投资》,原刊主要延续“投资·典藏·拍卖·鉴赏”等原则,新刊则以“原创·学术·前卫·经典”为主,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对于杂志的改版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策略,一册以市场为主,一册以学术为主,市场可以是当代也可以是传统,这样就能够在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的变换自己关注的重点,市场开始萎缩,学术界呼吁增强学术讨论的时候,我还有一册学术刊物来做挡箭牌,无论是商业还是在专业标准的道德认可上来讲,《艺术与投资》都考虑到了全方位的应对措施。近期的《当代艺术与投资》的主题分别是:里昂双年展、弗雷兹论坛、影像等,除了每期的主题另外则是对艺术家个案,展览,空间等的报道。一本杂志该如何撑起它所提出的严肃的口号,“原创·学术·前卫·经典”的口号响亮而又铿锵,学术判断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艺术时代》杂志是在画廊、媒体倒闭潮中赫然创办的一本杂志,杂志定位于学术,几乎是由原来《美术焦点》原班人马重新打造的纯粹学术性杂志,与《美术焦点》相比,同样是学术定位的《艺术时代》更加纯粹,如今已出刊五期的杂志每期讨论一个话题,例如绘画、水墨、抽象、摄影等,与圈内其他民间媒体相比,纯粹的学术性是其最大特色,《艺术时代》的出现或多或少的标志了艺术圈学术氛围的反思,但这或许也成为它与市场的一大矛盾,纯粹学术性毕竟是极小众的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而画廊、商业机构等是否会将资本投在如此小众的媒体上呢?经营策略和市场营销也成为其重要的问题所在。
相对于在艺术的寒冬中逆势而上的《艺术时代》,主要讨论作为学术讨论的平台;《缪斯艺术》杂志是在寒冬之后短短的艺术暖流里创刊,本刊作为《缪斯艺术》创刊的第一期,在专题中提出了“学术,在哪里?”的专题策划,力在寻找艺术界呼吁已有半年之久的学术发展问题,杂志的口号是:新领域,新视点,当代艺术深度观察。主要内容涉及当代艺术各方面,需要有独立的判断。艺术杂志信息堆积严重,学术探讨欠深入,学术问题针对性差,艺术资源缺乏整合,艺术编辑缺乏专题策划意识和能力等是目前艺术类媒体的通病,我们力图承接艺术媒体高雅简单的风格,同时针对现存媒体的问题力争做出一份高端杂志。
艺术国际这个艺术圈内多次进行学术讨论的艺术网站,它的办公环境最近由望京搬到草场地三尚艺术二楼,作为圈内重要网络媒体,他们面对经济危机的走向是如何的呢?主编吴鸿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谈到学术口号时,吴鸿的态度和很多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高度市场化的环境里,已经很难将学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或者是封闭性的学术了,整个艺术界都不能把市场和学术划分的那么清楚,即使谈学术,实际上最终还是包含在市场因素里面,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专门的去研究艺术市场,市场已经作为一个对象被拉到学术研究之内的一个方面。
同样的道理,媒体的学术性也不能够单独的去考虑学术的因素,吴鸿说:“现在是一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传媒起到的作用,不仅仅像以前一样起到一个信息传播的作用,而是关系与市场操作相关联的手段,或者是带有市场影响性的化学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传媒不可能跟市场没有关系,只谈学术,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很难生存,市场是避免不了的,现在谈艺术传媒已经和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不一样了。每家媒体可能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关系的方式和程度都不一样,每家媒体根据自身的渠道,根据自身投资的情况或者是背景,采取什么方式和市场接触,另一个方面,具体到媒体的主编和编辑的专业知识的定位,总之,各家媒体的学术定位都是不一样的。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到底是谁给你买单,首先做一家媒体是需要成本的。根据不同的投入例如个人、政府、地产等投资、艺术机构;媒体在艺术定位上的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评判,一、如今只要属于投资行为,都没法做到学术价值判断的独立性;二有些媒体由于经济问题暂时停刊也是自然的现象、市场的角度来讲属于正常的选择。三、媒体自身的策略和经营方式不同;四,也并不是说经营不下去的就是学术的。学术方面能够做到自己定位的价值就好。”
青年批评家盛葳对媒体的正确发展理解为:“在理想的状态,刊物的运营应该获得稳定而充分的初期投资,惟有如此,才可能更好地整合更多信息、进行深入报道、吸引更多广告、获得更多观众,结果是具有对即将刊载的广告和艺术家具有充分选择权,并逐步形成媒体自身的性格、标准和良性发展的模式。”
每家媒体对于学术的定义是不同的,也都在各自讨论着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立场,诸多当代艺术媒体已经跟随着市场的转变开始考虑传统艺术市场的发展,很多媒体也都在继续努力的坚持着这个已经受冷落的“当代”,鲍栋的感叹:“在我的目力范围内,很多人在做具体的研究工作,和批评的对话及理论建构工作。学术其实一直在,只是媒体不关注!”作为媒体,自身当然是受众越多发展越好,只是别忘记了,我们还连着“艺术”和“专业”的血缘,在关注大众关注的表层之下,我们也应该挖掘出更深层的探讨。
前日惊闻《花花公子》撤销纽约编辑部,媒体的日子确实难熬,然而,逆潮流而动的反常现象也不是没有,本杂志《缪斯艺术》即是一例。实际上,越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越难看清其本质。无论如何,经济危机都只是临时性的状况,但这足以使大多数媒体选择裁员和缩减规模,质量的下滑是必然的,学术性更是朝夕难保,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要真正客观、明确的信息和分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缪斯艺术》正是秉承这个艰巨的“大任”应运而生,在确立真正的立场、促进艺术良性发展、传达正确明晰的信息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一切危机都是纸老虎,为人民服务才是硬道理。“特别策划”、“观察”等栏目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只有避免目前艺术媒体单一的“资讯化”,加强深度报道和综合分析,才能真正谈得上客观和有效,才能更好地为艺术人民服务。
编辑杂感:学术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
从画廊聊到艺术家,从艺术家聊到批评家策展人,然后谈到艺术媒体同行,包括各个行业似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都是明显的,艺术界学术口号的提出也不是偶然的,其实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学术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只是在几年前的市场风暴中,学术的问题被遮蔽。
如今,学术的功能被重新提出,只是如今的学术已经不能孤立的去谈了,已然不是那么的枯燥和乏味,同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被理清。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艺术其他的一切因素都联系起来,虽然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也没有看到有多大的发展,但是无论任何时代,学术性还应该是艺术界应该遵守的基础,也应该是艺术家、画廊负责人、策展人、批评家和媒体等各种觉得首先应该坚持的,不能为了市场而市场,市场和学术总会有一定的时间差,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但总不会是完全同步。
如今,已经是夏日炎炎,周末798的展览又开始忙碌起来,艺术界对于学术的讨论还在继续着。798、草场地的画廊还在继续着自己的路,逐步按照新的策略稳步前进,学术不学术似乎是一个话外题,只是都在想方设法渡过这个金融危机的困难期。批评家策展人们继续忙碌,只是这种忙碌少了些利益的驱逐,多了些思考的冷静。艺术家们也都在号召着创作的深入思考热。媒体也都在这个不冷不热的艺术圈中挖掘着新的热点和新的主题。整个圈子中,对于学术的态度似乎重视了些许;对于学术立场,却依然是各持己见;对于学术的深入,却待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