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批评家同时也是学术类杂志《艺术时代》主编杜曦云在《无需悲观,但也不容乐观》一文中提到:“当市场热潮回落后,艺术界又将重返良性的学术建构与推进之中。首先,学术建构与推进,是长期而艰辛的缓慢累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够来去急速的只能是炒作化的市场。在泡沫化市场期间学术堕落的话,市场萧条期学术也不可能迅速上升。其次,真正与泡沫化市场休戚与共的,是泡沫化的艺术,对于长期坚守的艺术家或批评家来说,学术推进本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市场的泡沫与否,其实与他们关系不大。只有那些浑水摸鱼者,才会在水落石出后纷纷逃逸。再次,泡沫化市场其实并非全然没有可取之处,在投资当代艺术的热潮中,高水准的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良性机会,尤其是某些多年坚守却无人问津的边缘性实验艺术。艺术市场的低落,让这些艺术也失去了一些被支持的机会,虽然这种机会本来就不多,而且在多年来缺少支持的状况下他们依然一路坚持了下来。”他比较乐观的提出这个时期是一个重新提出自我批判的时机,我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以社会、文化批判为主流,忽略了自我的批判,而且当代艺术自身的问题一直也没有完全的展示出来,如今,一场危机来临之后,这些问题就很容易显露出来了,所以,泡沫化市场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迎来了它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期,这是对学术的乐观判断。但是如何将这种批判和反思推进或重写,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期待它一蹴而就,是不容易的!
策展人继续忙碌
当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的展览开始少下来,展期开始长起来,2008年定下来的很多展览开始推迟或者不做,我们的策展人们又在忙什么呢?当然,大部分策展人只是从席不瑕暖到忙忙碌碌的过渡,而非真的闲下来了。
经济危机之前,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展览开幕,策展人们也都在忙碌着不同的展览,几乎每一个知名策展人都经常被展览冠以“挂名”的头衔,展览从最初的策划、选艺术家、布展到开幕,策展人只要出现一个小时就足矣,而此种展览的出现多以画廊居多,为的也是能够以策展人的身份与名声给展览带来更大的学术提升,从而达到市场的效果。观众们也为此付出了“跑断腿”的代价,每个周末都得“慕名”看一些“挂名”展览,却总是失望而归。此举在艺术界已习以为常,当然这对于策展人和画廊本身都是有利可取的,只是对于展览质量带来更大挑战。
很多策展人都在2008年底就谈到危机的来临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从展览成本的降低,展览时间的延长,甚至原定展览的推迟或者延期,艺术家作品的规模收缩、制作投入减少等一系列现象,导致整个艺术系统的收缩,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一系列的收缩却给展览质量本身带来了一种莫大的机遇。画廊开始节约成本,策展人开始抛开原有的状态,思考展览,开始将“资本”置于学术之外。策展人冯博一谈到艺术市场时讲:“资本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它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来利用这个资本;前两年有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包括一些文章里也提到的潜规则,都是种种现象,大家也都明白,总的来说还是有问题的。前两年展览太多,也有好的展览,但是基本上都被相互消解了。可能是前两年大家都在忙着赚钱,谁都知道这个问题和现状,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放弃机会,都想在这个大蛋糕里分一杯羹,现在利益相对少一点的话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展览中。从这个方面来讲,就给大家一个提供反思的机会,恰恰在这种艺术市场的萎缩导致了某些画家或者经营机构的收缩,但是从某种角度却给整体的学术制造了一个平台”。
这些年,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色的影响都非同一般,包括艺术家、艺术机构、媒体、策展人等,策展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诱惑,例如接展览、给艺术家写文章,在这种喧嚣的环境下,有时候很难能够洁身自好保住自己那份清高的姿态,或者是,在这个高度市场化的过程中,保持清高的姿态、完全与市场隔离,可能会在问题的考虑上带来更负面的局限。
由于这个学术界已经不是完全的学术界,它的独立性已经被破坏,所以,如今的展览若是考虑它的学术性应该如何去考虑呢?而且我们大家都在宣称的口号如今实施的怎样了呢?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学术口号的提出和实施的差距,冯博一讲:“我觉得从目前来讲,我还没有看出来有什么改变,还有一种艺术市场的惯性,在惯性的过程中怎样去建立一种新的方向,是一种挺难的改变。并不是经济危机导致着市场的衰弱,然后再导致着学术的提升,不是这么简单的线性概念。在艺术市场好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提出批评家的独立性,学术的功能,还有所谓的学术性。但是谁也暂时无力改变这种惯性,而且大家都在这种惯性中继续。但是在总体上来看,金融危机总能给学术建立一个相对好的平台,将几年来的艺术市场中的问题揭露出来,相对来讲还是好的;金融危机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从策展人自身来讲,我今年的展览就没有考虑到策展费的问题,在何香凝美术馆的一些大的展览都没有策展费,但是还是希望能做好。这个时候不是寻求利益上的获取了,而是希望能通过展览从学术上提出一些问题,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涉及到个人对学术问题的认识和体现。”
冯博一先生也提出了美术馆在此阶段的功能效应,他主张由于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合同签署日早、档期定得早等因素,在此时受到的的冲击相对来讲不是特别大,而怎样能够将展览做到位,同时提高它的教育、学术等功能,这个时候美术馆的影响力就能够迅速的提高并突显出来。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接受东方视觉网采访时提到的观点是非常乐观的,他对2009的预见是,2009年的经济危机让所有关注市场的人们都有了一个难得“冷静”和“喘息”的时间,都可以去静下心来回归自我,讨论学术,反思艺术,挖掘作品的深度,寻找心的灵感。经济危机可以带给2009年当代艺术展览的“因祸得福”整体水准的飞跃。
当艺术家遭遇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中,受到挑战更大的是艺术家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被不稳定和混乱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划分到不同的体系下,四平八稳或交易火热之下的市场无法分辨出艺术家在市场中的角色问题。很多艺术家在卖的欣喜若狂的时候,忽然一盆冷水高空跳水式的泼下,倾销型的艺术市场在这一次经历新的洗牌,大浪淘沙之后,真正的精华总是留在最后。而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中如果出现经济危机,受影响最大的应该不是艺术家,而是画廊、拍卖行等艺术市场业,经济危机到来后,当年卖到火热的作品如今却无人问津,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健康的表现。
2008年,苏富比、佳士得都缩小了整体的拍卖规模,对于饱受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在选择上更是慎之又慎。伦敦佳士得拍卖中,“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仅有一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上拍,就是曾梵志的《无题》,估价15-20万英镑,以21.7万英镑成交。曾梵志在当代艺术的退潮中是一个特例,所有王牌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退却频繁与市场交锋之时,似乎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交给了曾梵志。他的作品在其他作品流拍的情况下,多次拍出天价。4月10日,他的个展“与谁同坐”也高调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以曾梵志的新作为主,包括了太湖石、星空、风景等多个系列的抽象风景绘画作品。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赞助商、基金会、美术馆各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曾梵志是作品提供者,场地在苏州博物馆,招商银行是独家赞助商,LV是展览活动的供应商,另外一个重要角色是Artmia艺术基金会。Artmia是一个新生的艺术基金会,负责展览的筹备、宣传等工作。
这个展览似乎是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应该有的模式,艺术家无需与各方周旋,只需要将精力放在作品与创作上,而在前几年火爆的艺术市场中,又有几个展览是以正规的模式进行的?艺术家似乎都在忙着应接不暇的市场要求,以至于无暇思考自己的创作,更和谈学术方向?但是,一旦艺术家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之后,往往又容易失掉最初的那份坚持,而和市场有了扯不清的关系,之后,艺术家的创作和。
能够将自己的学术道路坚持到底的艺术家应该是汪建伟这一类型的,汪建伟是一个特立独行,宣称能够挑战艺术的界线的艺术家,而给予他敢于挑战底气的,是他自己的学术体系和创作系统。这位艺术家走的主要是国外基金会、美术馆的路线,当然也会和画廊等市场性质的机构合作,但是市场带给他的影响太小了。从上世纪90年代抛弃绘画走向实验、装置、戏剧等其他艺术类型之后,汪建伟就开始潜心研究他的创作思路,与大部分的中国艺术家相比,他是一个比较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艺术家,喜欢对既有的传统进行质疑,试图去推翻,甚至质疑他自己所拥有的艺术知识,从而能够分析出更多的可能性,他把自己定位于学习型的艺术家,但他不会通过文字来阐述思想,而是体现在作品里。他的学术基础是独立的,而他这种勇气的根源则是他的思考和质疑,这是与其他艺术家截然不同的方式,然而正是这种学术基础和与基金会的合作模式,让他没有必要去考虑市场,更不必关注经济危机对自己的影响,艺术家对学术的坚持是一种正确的道路,似乎很多艺术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国内的现状下,所有艺术家走基金会的道路是不现实的,这里出现了艺术家、学术、体制以及市场的矛盾。
从年轻艺术家自身来讲,经济危机的产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契机,黄燎原先生谈到“当艺术家遭遇金融危机”时表示,经济危机带给年轻艺术家更大的空间,由于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经走到极端,而他们的作品上升空间已几乎没有了,从而藏家的目光转向年轻艺术家,首先是价格低,其次是上升空间大。
谈到这里,话题就主要针对年轻艺术家,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将逐渐会成为当代艺术中主推的对象,包括北京中艺博和艺术北京博览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成为各家画廊的主推。而年轻艺术家是否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张开双臂迎接市场的到来呢?还是按照公认的经济危机是给艺术家带来思考钻研作品的时候呢?
年轻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没有类似基金会性质的机构来扶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他们也不如知名艺术家已经在前几年的市场化过程中积累下来渡过金融危机的资本,可以去潜心思考创作。如今,作为艺术家已经不是憋在屋子里,也不是穷困潦倒吃泡面的坚持就能做出好艺术的年代,艺术家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讯息、事物和思想。当下年轻艺术家的状态是艺术圈出现的新矛盾,他们更加关注自我的解读,但社会环境对其影响又是很大的,从学院教育开始,他们就受到作为学院老师的艺术家的影响,而大部分这类老师都是在市场中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从而市场或者金钱利益则成为影响年轻艺术家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甚至是从他们刚刚涉足艺术教育就开始的。一边是市场的诱惑,一边是作为艺术家自身的坚持,一个生存的要求,一个学术道德的公认,年轻艺术家该如何选择?能够坚持拒绝诱惑到底的艺术家能有多少?即使是坚持了,年轻艺术家们有多少能够认真潜修,找到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的呢?
独立策展人冯博一在谈到年轻艺术家的状态时说:“无论任何时代,学术性的把握是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坚持的,不能为了卖画而卖画,若是一直的坚持将会带来很多方面的回报,很多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都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如果为社会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而且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社会就会给你不同程度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有很多方式。如果将学术作为艺术家的第一准则,学术性还是要坚持的,可能暂时不会带来市场的利益,实验艺术在我理解中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如果你的作品中有这些实验性,不会立即被市场接受,市场永远是慢半拍的。但是你对社会有学术性的立场和态度,包括你的坚持,慢慢也会被接受。我觉得学术性把握住之后,其他的都会有。当然,谁都希望既有学术性又有市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