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杭州
从90年代开始,杭州的一批艺术家已经开始了对装置、影像、新媒体等艺术形式的探究。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推进,装置和新媒体等艺术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呈现出了绘画之外的另外一片繁荣;从杭州到北京,从北京到杭州,为当代艺术圈开辟了一条交流新航线。 邱志杰是频繁来往与北京与杭州之间的艺术家,他最初来北京的目的不是为了艺术,他上世纪90年代在杭州阅读哲学书,读到维特根斯坦的时候,彻底读不懂了;为了寻求知识,他1994年8月到北京大学听课,书读了一整年,此后就在北京留下来了。因为当时并没有固定的职业,他认为住在哪里都一样,他体会到北京生活的艰难,但是能感受到粗砺的历史力量,到来之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城市,也就不走了。 如今,他的家和工作室都在北京,近5年来他每年在北京和杭州的时间都可以计算:他给自己在北京、杭州、其他城市度过的时间比例是2:1:1。每年在北京的时间有七个月左右,包括创作、交流、生活和展览;2003年开始每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上课,每学期有一个多月的教学课程,由于美院的自由教学,时间段和长短都可以提前选择和安排,以及偶尔的来往或者展览、讲座、交流活动等,每年在杭州的时间大约两三个月。剩下的两三个月在国外各个城市旅行、展出。
这位出生于福建,读书、教学于杭州,工作、生活在北京的艺术家,谈到各个地方对他创作的影响时说:“对我创作影响最大的城市还是北京。我在杭州并没有工作室。到杭州只是专心教书,甚至有了房子也没有时间装修,没办法住,每次去杭州都是住在学校旁边的宾馆。北京是工作、生产的地方,杭州比较安静,更多地可以反思,阴阳互济。家乡福建几乎每年只回去一两天,影响只存在于记忆里面。杭州的朋友们都很饱学和平静,做自己的事情,情绪稳定,和他们交往很有助于避免浮躁。每次回杭州和他们见面,都是一番酣畅的谈话,坚定心志,受益无穷。在北京则更能目睹各种乱象,在心中养出不平之气,这也是做事情的动力。”
他对于艺术家“双城记”的状态,认为:“生活范围的扩大速度大于城市功能的丰满程度,不管是职业需要还是交往范围,人的需求变得比较多样化。当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完全满足所有的需求的时候,在城市之间旅行就变成生活的常态。也不单是艺术家,很多人都开始这样的生活,我不觉得奇怪。法国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住在巴黎的,到外省去上班。现在交通工具更加使这种生活方式变得轻松。”
读书或许是那一代知识分子都钟情的事业,但是忙碌的工作让邱志杰当年逛书店的乐趣被剥夺,但是,这个在各个城市之间穿梭的艺术家发现了另外一种乐趣,那就是喜欢在机场的书店买书,在飞机上阅读一些杂志书籍,让他维持了和现实的一种联系,同时也常常在飞机上升华出很多想法来。他觉得路途和旅行总能制造遭遇。从网上买书,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的去找,而在机场的书店则能够遭遇到自己原本目的之外的阅读对象。
编辑杂感:从中心到地方,总有留恋和诱惑
北京这个城市的魅力召唤了大批艺术家,却也带给不同艺术家不同的感受,各地汇聚而来的艺术家支撑起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万紫千红。艺术家从故乡或是各地奔袭而来,对其创作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家都能够给予艺术家的“双城记”一个合理的解释,却也希冀艺术家们能够保留住原来那份纯粹和理想,借助这个平台,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最宽。在与批评家和艺术家们的探讨中,不约而同的讨论到一个话题,那就是艺术家在“中心”中应保持的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认为,独立的艺术家在哪里都是独立的,而中心与否似乎不是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