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实验和拓展”的同时,策展人的“实验展览”也进行了对展览中“主题”的实验。如张晴所言,“鲜明的学术追求和美学思考,整体的呈现实验艺术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及其边缘性,理清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并引领艺术潮流”[ 《只有方向没有道路的中国策划人》,张晴,载《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P20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黄笃策划的“后物质”揭示了后工业社会中的精神与物质关系;冷林策划的“是我”提出九十年代实验艺术的趋向重在回到自身的“是我”立场的确立;冯博一策划的“生存痕迹”希望实验艺术从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被选择”关系中解脱,生成一种独立自为的形态;顾振清的“日常与异常”从差异的角度把握了艺术家创作趋势中的“日常与异常”关系;黄专与皮力策划的“图像就是力量”是对当代艺术中图像问题的探讨;范迪安策划的“都市营造”与张朝晖的“新都市主义”完成了对都市化进程的一种视觉描述。类似的主题实验还有易英与殷双喜策划的“开放的经验”雕塑展和唐昕的“感受金钱”等。

费大为策划的“85新潮”海报,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雄心博博的青年策划人开始了试图在国内“体制外建构体制”的尝试,开始了对“展览空间”的拓展。冯博一的“生存痕迹”展仓库中进行的,李振华的“偏执”展及吴美纯、邱志杰策划“后感性”展均在北京的地下室展出。在独立策展活跃的影响和带动下,出现了许多民营或半官方美术馆,如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成为“实验展览”的发生空间。
九十年代的独立策展经常被“查封”。如1996年“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和1998年冷林策划的“是我”展出前都被查封。被封杀的展览一般以“展览手续不全”或 “消防安全隐患”等理由被勒令停展。
九十年代本土独立策划人的“实验展览”推进了“媒介实验”的进程,同时在本土旧体制之外成功打造了实验艺术的“展览体制”,是实验艺术在那个“地下阶段”的存活空间。对于九十年代出现的中国艺术家找国外大牌策展人“排队看病”的怪现象来说,年轻的独立策展人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与海外“话语强权”挑战和较量的本土力量。
为学术寻找支撑系统
随着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批评家们开始尝试学术与市场的对接,在现有体制不能接纳“新艺术”的情况下,试图从商业上为当代艺术找到支撑动力。
1992年吕澎和黄专联合全国的批评家策划了“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具体分工是:吕澎总策划兼艺术主持,皮道坚担任艺术总监,彭德是监委主任,邵宏、严善錞、易丹、杨小彦、黄专、祝斌担任评委,殷双喜做监委,陈孝信、易英、顾丞峰也分别担当不同角色,杨荔学术秘书。这是中国前卫艺术在本土打造收藏体系的第一次尝试。对于刚刚启动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这个尝试观念上非常超前,意义重大。

范迪安“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
八十年代活跃的批评家在九十年代初停寂了两年后开始继续活跃,从1993年开始,先后组织了三届“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并且以“学术主持人制”的方式进行,众批评家在主持人下组成批评团队,从众多艺术家中“海选”出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家,把他们凑在一起组织非主题性的展览,相当于一次学术的认可和亮相。不同于“现代艺术展”和“新生代展”的是,提名展以“画种”为专题分年度进行,有点介于“策展人制”和“全国美展”的“画种制”之间第三状态的感觉。第一届的“水墨画种”由郎绍君主持,海选出了王彦萍、田黎明、陈平等15位水墨画家;第二届关注油画,由水天中主持;第三届关注雕塑和装置,由刘骁纯主持。
批评家提名展的意义在于探讨中国展览体制改革,实行“画家是展览主角,批评家负责艺术活动,企业家负责经济操作。企业家不干预学术活动,批评家不干预经济操作”的原则。试图在学术和收藏之间为当代艺术打造一种良性运作的机制。
而将实验艺术本土收藏的支撑系统探索深化的是批评家冷林。他联合冯博一、高岭、李旭、钱志坚、张晓军、张栩等人分别于1996年 和1997年“现实:今天与明天”和“中国之梦”当代艺术展,展后由“中贸盛佳”举行拍卖会。冷林在“广州双年展”的基础上将收藏的方式往前推进了一步,开始尝试用二级市场的方式来推动实验艺术的支撑系统建构。

皮力策划“非聚焦”
经过早期批评家的努力,目前当代艺术的市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除常规的一级市场画廊、二级市场拍卖行外,北京目前有董梦阳主持、赵力担任艺术顾问的“艺术北京”以及“王一涵”主持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为代表的“一级半市场”。此外比较有特点的还有在事业单位产业化道路中走出特色的由陈美伶和邹建平主持的湖南美术出版社“圣之艺术空间”,开幕后先后举办了由吕澎策划的“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及赵力策划的“左灯右行”当代艺术展。在九十年代初摸索的基础上,学术和市场的对接机制已经初见端倪。这将在赞助及捐赠免税制度、基金会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为实验艺术找到现实中可用的支撑力量。
“实验”的成功与体制的“新化”
经过策展人这么多展览的介绍,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种“新艺术”的艺术史价值,并看到了其在“本土体制”与“海外形象”的双重困境。如果说策展人在九十年代是一个“战斗”的状态,那么2000年后政府的接纳和扶持使得策展人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建设”的新阶段。
2000年最重要的事件是“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开幕,装置等原先不被认可的新媒介艺术公开入选,双年展正式引入“策展人制”,还邀请了海外的侯瀚如和日本的清水敏男联合本土的张晴、李旭组成策展团队。是政府正式接纳实验艺术的开端,不仅意味着实验艺术的“合法化”,而且也使本土建造的双年展“国际化”。

许江策划的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
2002第四届以范迪安为总策划的“都市营造”大量吸纳装置和新媒体艺术,在2000年政府第一次尝试出现局部骚乱的情况下牢靠的巩固了当代艺术的“合法化”的局势。而由许江总策划的“影像生存”、张晴总策划的“超设计”以及2008年 “快成快客”使双年展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在本土的一个重要展览系统。
2002年在王璜生的努力下,广东美术馆联合巫鸿、黄专、冯博一策划了主题为“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的首届广东三年展。之后邀请侯瀚如和高士明分别策划了“别样”和“与后殖民说再见”的后两届三年展。
2001年刘骁纯和顾振清等人策划了“样板·架上——首届成都双年展”。具有标杆意义的事件还有2003年北京双年展的举办,而且期间出现以顾振清、冯博一、张朝晖为代表的独立策划人做的如“二手现实”、“左手与右手”、“雌雄眮体”等大量外围展,没有受到任何干涉,这意味着当代艺术已经合法化了。
这些本土双年展改变了九十年代初当代艺术那种在紧张环境下被西方后殖民话语所“塑造”的尴尬处境。
2000年后另外一个重要现象是政府开始赞助当代艺术的输出,并在一些国家交流项目中放入当代艺术。本土的体制已经不再敌视“新艺术”,并开始改变九十年代部分西方策展人所制造的“中国前卫妖魔化”的形象。策展人范迪安从2001年开始策划了一连串以“让当代艺术正常展示”为诉求的国家级外输大展,其中包括2001年与侯瀚如合作的德国柏林汉堡火车头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生活在此时”;2002年与皮力策划的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的“此时此地”和克罗地亚萨克勒布当代艺术馆“金色收获”;2003年中法文化年期间在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中国怎么样?”、法国巴黎金门宫举行的“东方既白——另一种现代性”20世纪中国绘画展(此次展览是中国20世纪绘画成就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全面展示,并将当代艺术置入20世纪整个中国百年中以获取“上下文”的连贯意义。)2003年国家开始了在海外大展建造“本国基地”的文化战略。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委托范迪安与王镛、黄笃策划了中国国家馆“造境”,但因为“非典”的原因转的广东美术馆进行。中国国家馆第一次进驻威尼斯是2005年6月12日在军火库和处女花园之间的“处女花园·浮现” (VirginGarden:Emersion)由范迪安、蔡国强和皮力完成。
范迪安打出的这套“组合拳”改变了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妖魔化”的长期尴尬局面。面对“西方误读”,这一系列“国家行动”与海外华人策展人及本土独立策展人所策划的展览融汇成一道“文化激光”射向西方,完成了 “中国形象”在国际语境中“再定位”的文化工程。在与国际对话的交流中,他提出“让当代艺术正常展示”及“寻求内外两种目光的汇聚”的立场,被媒体认为“将当代艺术带向国际第一人”。
戎马倥偬的艺术骑士
“新艺术”与“策展人”都是“改革开放”的杰作。在三十年的风云突变与起承转合的紧张形势中,中国策展人尽显了“斗士精神”:在新艺术的“本土化及全球化”进程、“合法化与系统化”事业中“披荆斩棘”,“开路没商量”;而在新生事物的“运行机制”层面为本土乃至全球创造了“批评家集体策划”、“批评家提名”、“学术主持人制”等切合实际的新方式;他们在九十年代的“前后夹击”中“另辟蹊径”,从改变现实的观念诉求回到艺术本体的“语言与媒介”实验;在21世纪头十年“体制新化”与“中西对话”的“建设”阶段中“打造系统”并“寻求内外两种目光的汇聚”……在新世纪即将跨入第二个10年的时候,当回望过去,画布上留下的是骑士们——“马背上劲健的身影”!
发表于《艺术评论》杂志2009年4月刊
作者:王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士/艺术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博物馆学与中国现当代美术。
注释:
【1】《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P84,易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P84,易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重返社会:当代艺术的反思》,皮力 【4】《90年代实验艺术体制》,皮力 【5】《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P188,易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只有方向没有道路的中国策划人》,张晴,载《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P20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作者:王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博物馆学与中国现当代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