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生平
李琦,山西平遥人,1928年9月12日生于北平。
1937年7月,他随父母赴延安,8月入延安“儿童剧团”(即“红军剧社”的一部分),成为一名小演员。1938年春,剧社整编为八路军“抗战剧团”;他作为团员,获中士军衔。剧团曾挺进国统区在西安一带宣传抗日。因受到限制,他与其他一批年龄小的团员化装成“流浪儿童”继续开展工作,并脱险返回延安。
在抗战剧团期间,李琦受美术家胡一川、施展、辛莽等人启发,开始学习写生。1939年春,剧团编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属“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他边演出边抓紧时间学习绘画技艺;并在“鲁艺”熏陶下,在剧团办壁报画刊和窑洞画展。为表扬、鼓励他,领导每月特批两张马兰纸,一支铅笔。他曾随鲁艺师生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首演。 1942年5月,李琦在延安亲耳聆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延安的文艺团体整编为“西北文艺工作团”,他成为该团美术组成员。美术组组长石鲁亲自指导他的绘画,对他以后的艺术发展影响甚大;王朝闻曾专为他雕塑头像,供他练习素描。
在延安,李琦曾到中央党校短期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在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他曾到南泥湾开荒种地。延安留守兵团和边区政府曾抽调他从事美术工作。1944年前后,他为配合秧歌运动下乡,在到各地演出的同时写宣传标语、画漫画、洋片,还为当地老百姓画领袖像。
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前身)在延安成立时,李琦创作的歌曲《开场秧歌》被选中在电台的首次播音中播出。此外,他还创作了《边区儿童歌》、《晋中大战》、《紧急动员起来》、《丹娘颂》、《跟老财算账》等多首歌曲。
1946年十八岁的李琦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往晋察冀边区,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其间参加了土改、扩军工作。在校期间创作《咱们来当家》等年画,在村子里出街头画刊。1948年底,美术系部分师生随胡一川参加“天津军管会”美术工作,李琦创作了《工人、工程师团结起来建设新天津》等招贴画,揭露蒋介石的多幅漫画,并与辛莽合作创作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宣传画。这些画作均广为刊印。1949年春,李琦返回华北大学,任第三部美术科助理员并任教。同年秋,参加对北平国立艺专的后期接管工作。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李琦在国画系任教,曾担任国画系负责人,及美院党总支和党委成员。
建国初期,他创作的《农民和拖拉机》获文化部首次文艺评奖年画甲等第一名,《伟大的会见》和《民族大团结》(与冯真合作)也获第一、二届全国年画奖。他还创作了《伟大的祖国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建设起来》(招贴画),漫画《望图兴叹》等。1956年,他到云南等地采风,画了一组少数民族人物像和《聂耳的母亲》等。归来后在北京举办观摩画展。他1958年画的《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优秀作品奖。1959年他着手创作的《主席走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作品。60年代初,他与石鲁等人一道在西北采风,到江南访贤,画了《诗人柯仲平》等作品。6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雷锋》、《同志 —— 刘少奇和石传祥》等。
“文革”期间,李琦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后的70—80 年代,是他美术事业的又一个高峰期,他画出了一组惟妙惟肖的人物默写像,一组笔简神全的大写意人物画,包括马克思、 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鲁迅、白求恩、张海迪等。他的鲁迅画像在莫斯科展出时引起轰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周恩来》得到邓颖超同志首肯。他还曾涉猎花鸟、山水,苦练书法。80年代,他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写作的电视剧《人小鬼大》,曾在全国范围内播映。
90年代初,李琦创作的《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邓小平本人也让家人向他转达谢意。他还创作了朱德、宋庆龄、彭德怀、冼星海、张闻天、任弼时、陈云、陈毅、吴玉章、贺龙等一批中国革命的著名人物。与此同时,他热情讴歌英雄模范人物,不顾年迈体衰,深入西藏体验生活,创作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还到北京公共汽车上仔细观察,画了《洒遍人间都是爱——李素丽》。1997年,李琦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李琦从艺六十周年画展》,获得很大成功;随后在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巡展。他的画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美术界的肯定。
李琦曾受托为一些外国友人造像,如斯诺、史沫特来、斯特朗、竹下登、哈默、李约瑟等。日本首相竹下登收到李琦画的默写像后认为,它是一幅最能表现他内心世界的画像。1994年,李琦应邀出席在英国举办的首届中国绘画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在首席发言中,他除了介绍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还将自己的作品用幻灯向作了介绍,赢得与会画家、学者的好评。同年,他访问了欧亚许多国家,进行了有意义的国际文化交流。2004年,他受古巴文化部邀请在古巴举办个人画展,并创作了《青松傲骨定如山——卡斯特罗像》。2005年冬,李琦以其艺术成就获“GUSI国际和平奖”。
晚年,李琦担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石鲁研究会等民间协会负责人,发挥着他的余热。在病重时,他仍勉力继续创作一幅画作。2009年8月26日,李琦不幸去世。他一生清贫,但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
数十年来,李琦执著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他的画作始终反映着时代的风貌。他的肖像画艺术融汇了中国画浑然天成的笔墨气韵和西洋画的立体、色彩技法,独树一帜,因而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最为优秀的人物画家,新中国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亲属哀告
我们的亲人——李琦于2009年8月26日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1937年,不满九岁的他随父母奔赴延安,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
七十余年来,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险恶,也不计外界的毁誉,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热情而认真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并用手中的画笔,反映和讴歌人民的革命、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神形兼备的普通老百姓、英雄劳模、人民领袖、中外伟人的形象被塑造出来。
为了自己心爱的艺术,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精力,并且不为金钱、官位所动心,甘当一名清贫的普通教员、画家。他执著地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艺术素养和绘画水平。在他身患绝症,与病魔作斗争的晚年,仍然奋力创作新画;当病情危重时,他还让家人把这幅画带到病房,希图继续修改、完善。可惜,他已无力完成自己的心愿,带着永远的遗憾离去了。
多年来,他的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中外美术界的肯定。他生前曾多次表示,要把自己的作品献给他深爱着的祖国。
李琦一生崇尚俭朴。他在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时,曾嘱咐家人,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不愿让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学生们再为他付出时间、精力,从而耗费社会资源;他身后不愿再占一块地方,要把自己的骨灰将撒在延河和黄河。他曾希望在自己辞世后,让亲属代他对一切曾经关怀、支持、爱护、帮助过他的人们表示谢意。
亲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将与我们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