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现代艺术批评的黄金时代:从罗杰·弗莱到格林伯格 
                            
日期: 2009/9/24 9:32:41    编辑:沈语冰     来源: 艺术时代    

以抽象问题为例。后现代主义者通常认为,格林伯格主张抽象是现代艺术的核心问题,主张走向抽象甚至是某种不可逆转的逻辑。这同样也是中国美术界对格林伯格理论的一种主要认识。但是,我们只需稍微留意一下格林伯格的文本,就会发现,格林伯格并没有认为抽象是现代主义的核心问题,相反,他认为,抽象只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副产品。他的观点是,西方艺术在现代所遭遇到的核心问题是怎样从文艺复兴以后确立起来的三维错觉主义,演变为一个平面性的问题。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的主流画家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而抽象只不过是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意外产生的一个副产品。换言之,抽象并不是当时的主流画家——至少是塞尚与立体派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本身。

  具体来说,按照格林伯格的论证,从马奈(Manet)起绘画开始压缩深度空间,从而逐渐走向平面化。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当然是塞尚。塞尚在刻画三维对象时,特别强调对象的坚实性。他认为印象主义破坏了坚实性,而他要重新要回到老大师的传统。但他又明确意识到不可能完全回到老大师的传统中去,于是,他要考虑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调整三维造型与画布平面本身的二维性——亦即与纵向轴、横向轴的关系问题。这样一来,他不惜牺牲透视,要让三维造型变形,以适应画布平面的二维性。塞尚是关键人物,从塞尚这一步走到立体主义,再出现抽象,则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西方现代艺术中出现的抽象,是艺术史本身的问题迫使当时的艺术家作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当时的画家主观上说“我要追求抽象”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格林伯格为什么会推崇从马奈、莫奈(Monet)与塞尚、到毕加索、蒙德里安这样一条逐渐走向平面的线索,却强烈地贬低与批评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传统。过去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抽象艺术的两位代表人物,一提到抽象就要提到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的构成、艺术的精神等等,其实这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史发展脉络的说法。

  格林伯格是怎样批评康定斯基的?他认为,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不是西方艺术从三维错觉走向平面的产物,而是一个挪用了外部东西的产物。他挪用了与音乐的相似性这一类比。因此康定斯基将画面当成了既定的容器,在里面扔进一点儿点、一点儿线、一点儿面,就这样构成一幅抽象画。二维平面在他那里是被给定的、惰性的东西,而不像在塞尚乃至老大师们那里,这个平面是被建构起来,或被唤起的。这样一来,康定斯基的这种抽象就只能被理解为来自外部的抽象,因此,格林伯格指出,康定斯基也许是现代艺术史上一个比较大的现象,但却不是一个比较大的艺术家。[5]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如果说现代主义绘画的核心是从三维错觉空间走向平面性,是从再现性绘画的描述内容或叙事内容等文学性的东西中摆脱出来,从而成为绘画自身,格林伯格怎么会去赞美绘画的音乐性呢?在绘画的殿堂里放逐文学性,又供奉音乐性,五十步笑百步耳。

  因此,只有认真对待格林伯格的文本,才能谈论格林伯格;不然,总是错。在美术界,有一个熟视无睹的错误就是:以为读过《前卫与庸俗》或《现代主义绘画》,就弄懂了格林伯格。没有比这个错误更可笑的错误了。事实上,格林伯格充分意识到他的理论总结被简单化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当他在“美国之音”(VOA)上做《现代主义绘画》的讲话,用通俗的语言为电台听众讲解现代主义绘画时,他确实对现代主义绘画作了相当简化、相当口语化的总结。但他立刻发现这种简化的危险性。在其后发表的文章中,他加了一个长长的后记,来提醒读者这种危险性的存在,以及应有的正确读解此文的态度。[6]遗憾的是,这则后记根本不被重视。反对者们迅速抓住了他的辫子。

  总之,我们要看格林伯格的现场评论文章,而不要仅仅盯着他一两篇理论性文章。我认为这才是今天读格林伯格文集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注释:

  [1] 这是我在杭州枫林晚书店所作的同名讲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赵瑜小姐帮助完成了录音整理,特此致谢。

  [2] Roger Fry, “Post-impressionism”, in The Fortnightly Review, 1 May 1911, pp.856-867.

  [3] 转引自Roger Fry, “The Double Nature of Painting”, in Christopher Reed, eds., A Roger Fry Read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p.383。此文已收入我选编、翻译的《弗莱艺术批评文选》,即出

  [4] 详见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详见格林伯格《莫奈》、《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等篇,均见《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格林伯格的这篇讲话稿,最初发表在Forum Lectures (Washington, D. C.: Voice of America), 1960,其后收入Arts Yearbook 4, 1961 (unrevised), 稍后收入Art and Literature, Spring 1965 (slightly revised), 以及The New Art: A Critical Anthology, ed. Gregory Battcock, 1966,但都没有后记。这个后记出现在Esthetics Contemporary, ed. Richard Kostelanetz, 1978中,在其后出现的版本中,则都增加了这则后记,特别是在影响较大的Modern Art and Modernism: A Critical Anthology. ed. Francis Frascina and Charles Harrison, 1982中。

  (原载《艺术时代》,2009年第8期)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