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当代艺术不能太“中国足球”了
                            
日期: 2009/10/10 9:35:46    编辑:陈晓峰     来源: 艺周刊    
30年后“中国制造”的烦恼

  现在的情形类似于“围猎”活动,把一块地方一个区域比如宋庄围起来然后试图告诉人们这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当代艺术”——谁知道呢,但是谁不知道这不等于当代艺术呢?中国当代艺术最流行的圈地盖房子运动,难道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特色当代艺术过程的一道必需程序吗?

  最具社会现实颠覆性的实验精神最后被全民山寨成商业实用物质,难道还要有理由告诉大家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全部成果吗——可是最新的在哪里,而艺术家去探索,批评家去探讨,画廊老板去助推了吗?

  谁都在定义当代艺术,谁都无法也没有权力定义未来的当代艺术。关于定义,中国当代艺术显得无比的廉价和本质上的仓促,比如一个策展人做一个展览可以定义,一个批评家写几篇文章可以定义,一个博览会可以定义,一个双年展可以定义,一次研讨会可以定义,一个画廊空间可以定义,一个收藏家购买一张作品可以定义,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定义,可是被定义的当代艺术注定是平庸的……

  在这样一个信息跨界的时代,没有人知道信息的构成是从哪个渠道得到又是从哪里冒出来,又会变化到哪里去怎么样生成,而艺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可能性,并且体现创造力,这是每个有时代精神的并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所需要面临的课题。

  今天,面临着如此丰富,差异性以及可能性巨大的现实,有什么理由让当代艺术因为市场交易的力量而成为一个静态的名词呢?拍卖场闪亮的那一锤,难道就要跟风轻易改变它的发展性状,难道当代艺术现阶段的生存造就了一个见风使舵的群体?这也实在是脆弱了吧。毕竟30年前艺术家面临的现实环境可能只有一个选择,但是30年后的今天却面临了是如何选择?

  30年之后盛名之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迎来了自己成长的烦恼,就像反映国际超模真实人生经历的印度版《穿PRADA的恶魔》的Meghna那样“连自己最后都丢失”所带来几乎难以支撑下去的烦恼,也如同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制造”短暂绚丽之后带来的困境……

  当然,如果像美国版的《穿PRADA的恶魔》那个依靠个性进阶成为时尚魔头马琳达的第一助手的安迪丽雅最后毅然选择离开时尚名利场,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的方式。可是,在这样一个异化的当代艺术戏剧舞台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像安迪丽雅的彻底解脱——更多的是像影片马琳达的另一个助手艾米莉在伪装中将现状进行下去,这等同于艺术界再真实不过的现实。

  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面临着新的也是当头的问题,不同的是这次难以回避,正如电影《猜火车》里不断强调的,“世界在变,音乐在变”,当然走到了一个需要辨清路途方向的分叉口上的当代艺术也一定在变。

  30年之后的迷惘期怎么破解

  “在坚固的中国文化规诫和西方个人主义游戏之间徘徊”面前的中国当代艺术问题多多,“太太”现象非常明显,比如太收缩在一个稳定的系统里了,以前是太把别人的东西当回事,现在太把市场成功的东西当回事;太保守在一个评判轨道里,心里总有不同程度的幻想——相信参加几个展览以及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够和画廊勾肩搭背上就能解决问题了;太计较眼前市场的成功与否,太和自己过不去了,对自己太不自信了等等……

  在这么一个基础硬件越来越好的当代艺术系统环境里,比如艺术区,展示空间,美术馆机构,博览会,双年展等等越来越琳琅满目,却反倒无法释放艺术更多新鲜的力量和可能性,可能真的该重视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的问题了。

  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一段自身成长也属于那代艺术家的经历与挣扎,我们现在很难去改变它的可能性和过多的诋毁它,但是30年后的今天,至少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创作环境,中国当代艺术处于更加开放性的现实环境里,如何创造性的利用多元化的环境,完成新一轮当代艺术的自我新陈代谢,这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迫在眉睫。

  思维观念再不必自我封闭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状态与系统里——即便你是一个有市场准入证的明星艺术家,那也至少需要有勇气否定自己,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几乎绝迹,这也足够证明哪些在中国制造模式上出炉的艺术家们的可怜的创造力。而那些还没拿到稳定收入的艺术家们又有什么顾忌呢,有什么可以不能尝试的?

  可实际景象却是这样一幅令人难免沮丧的时髦大画面:共同丧失想象力的掀起“中国制造”生产大高潮——如果把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拓荒史,从成长,到成名,到现在的身份尴尬这个过程比作一部电影,那么结局将对应的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处于迷惘期。

  这里唯一需要提示是,艺术家对这个新世界的现实信息能力如何,将对艺术创造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艺术家生存个体你可以保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但对于交互信息世界所不断产生的新现实,能否有概括、表现它们的能力和形式,那该另当别论的。世界没有停止,艺术就没有理由不向前发展——请允许这样喊口号吧。

  在最近几年内聚拢了全世界最多目光的中国当代艺术却开始失去它的最初那点迷人的花香与光泽,主要原因就是它的静态发展,严重破坏了艺术多样性的发展,在作品面前,让人看不到艺术家对作品的那份真诚。

  即便承认过去成功的产品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未来的当代艺术视觉在哪里?这是需要不断和反复去讨论的。在所有行业都在原创力的时候,走在最先列的当代艺术理所当然需要释放自身的创造力,而不是早期没有自主性属性的依附,抑或生存策略。

  美国《时代》杂志对这次金融危机所作的评论,“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不再是危机之前的那个世界。”在总在打破常态的当代艺术面前有哪些纲纲条条不能打破的呢——可是总感觉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形成了某种被认为规律性的东西而难以逾越,这种致命的思维习惯和卑微劣习是时候可以打破了!

  下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

  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为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多少还有理由告诉人们之所以翻版加改良的理由,但是在信息全球化发生大变化的今天,当代艺术何去何从已经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也是经过30年朴素同时又是野蛮疯长的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新的社会现实语境,中国的当代艺术势必要往自身内部寻求发展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转化。

  中国当代艺术亟需打破目前“已完成”的状态,打开视野,寻找新的可能,释放一个中国艺术家对艺术本应该具有的那种创造力,显然总比现在这样一个梦游状态找不到根系似的现状令人更踏实。

  今天,中国艺术界重新组织讨论从“中国制造”如何进入到“中国创造”这个命题也不是第一次了。而这一次的现实前提是,中国的艺术家前所未有的迎来一次真正与全球艺术家同等展现创造才华的机会——遗憾的是,目前看来在这方面的有效讨论还非常之少。

  在这样机会均等的调整期里,如果能从丰富到要出人命的信息资讯中,复杂的社会现实背后,互动性的网络世界里,社会人际交流方式发生的变化当中,多层次的心理层面以及交叉状态的文化思维体验过程中,如果中国艺术家能够做出独特性的选择与判断,用艺术带领人们找到理解并确认现实新世界的问题与途径,并能够带来视觉改变的可能性,那么这样艺术创造性才更具有竞争力。这把金钥匙谁能先找到,谁无疑就会在下一轮艺术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未来学者保罗 • 沙弗(Paul Saffo)指出,“创新多半源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这可能是社会动乱、政治动荡、商业转变、消费者消费态度转变等等;对创新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无疑是如何把创新理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变革”。

  当代艺术新一轮变革的真正力量,在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无论现实如何,30年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是时候需要新鲜的东西了!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