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媒体领域中视觉图像与书写语言的交互关系
                            
日期: 2009/10/30 10:10:22    编辑:戴陆     来源: 《批评家》    
二、视觉图像的力量——“景观社会”与对真实的扼杀

  1、图像的角色暧昧不明

  那些新闻报道图片,战争摄影总是面临着道德的困扰与角力。桑塔格说,摄影本身是一项非介入性的活动。当事者无法记录,而记录者无法介入。任何事件,无论符合道德标准与否,一旦发生,就应让它进行下去,并最终完成,以便另一事物—照片可以问世。当现实世界人们在相互杀戮时,摄影师则在镜头后创造着另一个世界——那个永存的影像世界。摄影和窥淫癖一样,心照不宣地鼓励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继续进行下去,只要能拍到一张好照片,使作品有意思,值得一拍,为使被摄对象具有吸引力,哪怕是别人的痛苦与不幸。

  人们看到那些受压迫,受剥削,饥民和被战争迫害的难民所引起的道德义愤的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这些形象的熟悉程度。新奇的事物,总能使人感到震颤,但遗憾的是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容易激动,越来越麻木了。亲身遭遇苦难是一回事,而透过图像见证别人的苦难则是另一回事。后者并不必然加强同情感与道德良知,相反,它有时会摧毁那些美好的情感。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唤醒人们良知的同时,也造成了良知的泯灭。那些呈现暴行的视觉图像对观众带来的震撼会与观看频率成反比。今天那些浩如烟海的呈现全球的苦难和社会不公的照片最初也许是基于追求社会公正这样一种美好的理想之上,却也不可避免地使每个人对真实发生的可怕恶行有了某种程度的熟悉感,从而更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由于隔着屏幕,或那不过是张照片,因而也显得更遥远与不真实。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人们期待着某种灾难的发生,但这种热情只局限在对影像的奇观效果的消费与娱乐。我们所深深沉醉的是图像,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消费主义,而非真实本身。当人们逐渐对纳粹集中营的影像感到乏味,好莱坞就要制作越来越多的恐怖片与越来越宏大的灾难场面来填充这种欲望。在人们对类似的图像已经屡见不鲜后,摄影者则要考虑与选取更具冲击力的表现手法与角度,创造新的“刺点”(punctum巴特语)。

  2、景观社会

  德波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所支配的社会已经被表象化的景观所包围。马克思揭示了人们在工作时间所遭受的异化,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实,而景观社会的异化则悄然潜进与贯穿人们的休闲时间。景观决定着人们的欲望,人们进而又消费表象。过去我们以触觉感知存在,而今天起决定作用的已经是视觉了,必须让人看到。

  景观事先制造出了一切。对主体的建构都是在景观无形的教唆和预设控制下进行的。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买这件衣服,而不买那件衣服。我们的价值也都是模拟出来的,被电视、杂志、互联网批量制造的影像主宰着。当我们把这些景观所构建起的虚幻欲望,内化为自己的欲望,也就丧失了自己本真的需要,就越被异化。在影像文化的引诱下,我们对商品疯狂的追逐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我们将现存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误识为本真的存在方式。我们屈从于景观的规划,但越清晰的职业规划就渗透着越清晰的资本主义功利主义逻辑。财富的增长成为唯一内驱力,人的存在反倒成为疯狂追逐利益的工具。我们迷醉在景观所构筑的幻象中,在对景观的顺从中无意识地肯定着资本主义现实的统治及现存体制的合法性。

  而个人的存在也必须通过表象来彰显与维持,表象一旦消失,个人也便不复存在。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代艺术的价值会为相对少数几个博物馆馆长与像萨奇(Charles Saatchi)这样的广告商所控制。当代艺术在维希留看来已沦为一种可供交换的商品,通过液晶屏幕上资本字符的流动,服务于统治着当代全球市场的巨大的剩余财富的再循环。他特别痛斥了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中,萨奇在全球艺术市场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广告商就能把任何人变成艺术家,然后他的一张摄影就能卖到几百万。” 今天,艺术价值的存在以艺术市场的资金为支撑,深深根植在当代媒体文化与全球资本的运作机制中。如果一个艺术家不能获得一种景观式的“名望”,倘不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不被景观所呈现,就如同你这个人不存在。当媒体的镜头指向谁,什么事情就存在。由此,人从“存在”向“占有”再到在景观社会中的向“显现”的转化,而被彻底异化。

  3、对真实的扼杀

  电影与电视这些流动的图像,照亮了墙壁,然后便消失了。影像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向我们传输着新的视觉规则。本雅明在关于摄影与电影的讨论中指出由于机械性地复制所导致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和人类“灵韵”的消失。电影飞速更替的画面对它早期的观众的“震惊”(shock)性影响,延伸了工场生产和城市生活重复性与机械性的节奏。通过过度刺激与适应这样一个过程,使观众与现代生活新的速度相调和。在本雅明看来,这一过程重新构成了对人类的感觉中枢的再训练。而今,这一过程正在由军事,工业与科学复合体所带来的技术上的革新的飞速演替所加速。

  伴随着对速度的迷恋,人类借助图像开始对世界进行复制,但这更像是一种悼亡仪式,去记录那些消失中的事物,那些曾经的存在。图像成为我们与过去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唯一的联系。我们对桑塔格关于旅游照片的论述绝对不会陌生。这就是今天旅游的情景:停下来,拍张照,然后继续往前走。照片似乎能证明一个人的经历,却也剥夺着它。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