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生是做装置的料 |
|
日期:
2010/6/12 15:42:54 编辑:孙琳琳
来源:
新周刊 |
|
陈庆庆最满意的作品是《拷贝出土文物系列》。“看过马王堆文物,印象很深。这是一个系列,还在继续创作。以前是仿古,仿唐代、汉代风格,现在自己设计样式。”陈庆庆说现在做的麻衣立体感更好。“衣服是人很重要的符号,时代感很强。衣服给人很暖、很贴近的感觉。衣服的文化含义特别丰富,而且与人的形体是相贴合的,能体现出人的动感。”陈庆庆说。
艺术就是陈庆庆的生活方式,也给了她自由。她生活在满屋作品中,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早上缝、编、织、绣麻衣,下午安装电线、灯管,制作魔幻色彩的盒子装置。前者不乏收藏者,而后者她坚持不卖。手工劳作使独居的她“一直生活中就只有这样一件事”。
秦玉芬晾丝绸
“你们能想象蔡国强用熨衣板、黄永用晾衣架吗?反之,给我一万个理由,我也不会去爆炸。”
秦玉芬的艺术和她旅居德国的生涯分不开。秦玉芬说:“离开中国后,从远距离观察自己国家的文化时会更理性。虽然在中国已经有很多艺术积淀,但是到外面以后,通过和西方文化的对比,会看到二者的反差,所以也会更尊重自己的文化。”正是游牧在异国文化中,秦玉芬从东西方差异里找到方向。 1988年,在国内画水墨的秦玉芬开始尝试装置艺术。她用宣纸铺地,和来访的客人在上面行走、聊天、看风景。著名策展人雷尼·布洛克,正是这时发现了秦玉芬的艺术。几年后他邀请秦玉芬参加展览“身体的语言”——对秦玉芬来说很重要的展览。那次她展出了《玉堂春》——123个白色晾衣架,上面晾着宣纸,宣纸中夹放648个小喇叭,喇叭里播放改编的《玉堂春》。
秦玉芬言语不多,作品和性格一样带着韧劲。1989年到2008年,晾衣架成为秦玉芬的艺术标志。“为什么我的作品常常出现女性材料、女性元素?原因很简单,我会使用这种材料、这种元素,别人不会,你们能想象蔡国强用熨衣板、黄永砯用晾衣架吗?反之,给我一万个理由,我也不会去爆炸。” 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品总被秦玉芬转化成诗意的视觉表达。她曾让一万把棕榈扇与昆明湖上的荷叶共舞,形成诗意的《风荷》。《天坛》、《笛岛》、《琵琶行》,仅是名字,就足够东方。而丝绸、蒲扇、竹器等东方材料,让秦玉芬的装置兼具诗的意境和材料的美感。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少不了丝绸,她的工作室更像裁缝店,里面堆满五颜六色的布匹。在《风中城市》中,有些晾衣架上还挂着丝绸方巾。秦玉芬说:“丝绸材质是对历史转换的想象。” 她曾让100米长的白色丝绸从高楼倾泻而下,末端落入井内,构成装置《天地》;在《婵娟》中高悬了十几件三四米长的黄色丝绸长衫;2005年在北京房山十渡群山中,将100匹绚丽的丝绸搭在竹竿上,由它们迎风飘扬,此为《游牧》。
1997年她做装置《色彩的传奇》,用丝绸制成蓝色、黄色中山装,中山装被悬在空中,下摆还是丝绸,白色的。丝绸里的小喇叭播放改编后的“文革”歌曲。用诗意化的作品,表达自己对“文革”的记忆。
东方材料被她转译得很巧妙,然而,西方当代艺术也对她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在西方从未仅仅专注自己的东方身份,只是东方材料更能诠释我内心的尺度。”秦玉芬说。
文凤仪灼丝绢
“我发现我作品的买家以女性居多,她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总之一看就是喜欢我的作品,好像我特别是为女性说话一样。”
香港女艺术家文凤仪温和而内省。1988年6月,还在念大学的文凤仪因为一个梦而开始艺术创作。梦醒后,她用炭条、木板记下梦中感觉,取名《梦魇》。
1999年硕士毕业展上,她索性抛弃绚丽色彩,只用灰白色调探索抽象画的意义,在三幅大棉麻布上画满白圆点。但不久,“慢慢发现平面创作不能满足我,于是开始向立体进发”。在《去我洗涤历程》中,她将自己所有的油画都剪成条状,卷成卷,放在书架上,带有与过去诀别的味道。
2001年,文凤仪怀孕期间,用线香在丝绢上灼小孔,为了灼出工整图案,必须心平气和。艺术就成为她冥想修行的方式。而事隔两年,文凤仪的妹妹患重病,她再次用香、火、绢创作,带着焚香祈求的意愿。妹妹果然康复,这件作品被她命名为《赞星礼斗》,以示谢意。
她总是乐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大楼的艺术品《迁想天方》,是她和丈夫——艺术家莫一新的合作。垫子式样的雕塑上布满星宿图像,灵感正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天象观与古代星宿。近年文凤仪更是迷上东方抽象主义,跟随香港道教专家上课、考察。
文凤仪也对衣服与人的关系感兴趣,但她选择用金属线编织衣、鞋,从中国古代服饰和宗教法服的古文献、视觉文本出发。“我尝试探索有传统以来,中国人的衣、冠、履等衣饰、衣物的意涵。”
不久,她以自己、丈夫和儿子贴身的衣服、鞋子等物件为模本,将它们转化成金属织物。她学生时代穿过的校服、旗袍,婚礼上穿过的高跟鞋,穿了几年的背心等都成为模型。先是金属线绕出花线造型,再施以倒模、烧制、打磨的工序。用金属丝造一对鞋,往往要花几个月时间。最后呈现看似轻、薄、阴柔,但触感坚硬的作品。
把柔软的织物,表现出力量感,以便牢固地留住某个时期的记忆,这成为文凤仪的艺术符号。“我发现我作品的买家以女性居多,她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总之一看就是喜欢我的作品,好像我特别是为女性说话一样。”文凤仪说。
最好的装置:《为迷失羔羊提出逆向》 香港有位女艺术家我蛮欣赏,叫尹丽娟。她上世纪60年代生人,在香港教陶瓷,我一直以为她做传统捏陶,结果她做的是观念艺术。
我在香港策划一个展览叫“21天”。有七八位艺术家参展,每个人诠释21天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尹丽娟做了小羊的陶瓷,放在玻璃箱子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箱子里,陶土是有水气的,里面会长霉。羊的身上长出羊毛一样的霉。小羊旁边还放了豆芽,豆芽会产生氧化作用,长得像竹林一样。整个作品像中国画,有竹林,有绵羊,又像雪景。那个作品题目叫《为迷失羔羊提出逆向》。她做了4个箱子,4个箱子里长出来的羊毛和豆芽林都不一样。我看了真的非常喜欢,它有画境。
我个人对有画境或意境的东西会比较有感觉。作品要有诗(思)意,要带点思想的“思”还有诗情画意的“诗”,如果这两方面都能够配合在一起,我会特别有感觉。
我个人对装置向来不排斥,可是我觉得它要能看出美感来。尹丽娟的作品,我就感觉到了。 (口述/高千惠 图/由被访者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