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抽象主义艺术吗?》,《形无形》Timezone8 一月当代出版,2006年
证据编号17
这篇文章是为一月当代所举办的《形无形》展览写的文章,并发表在2006年出版的画册中。这篇文章对极多主义做了总结,并且明确提出了空间的运动和变化是中国极多主义的特点。它不同于西方的抽象再现。艺术不是再现,而是日常经验、作品和上下文默契关系的体现。从而摆脱现代主义以来的作品必须承担再现他者(题材或者上下文)的观念。
空间是一种关系,它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作品、日常经验和上下文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行的这些类似极少主义但我认为恰恰是“极多主义”的“抽象”艺术在美学观念上不是西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抽象艺术。它的本质是非抽象和反(西方)现代主义的。首先,这些在中国出现的带有几何形式的绘画(媒材是多样的)既和极少主义的纯物质化的观念无关,也和西方早期抽象主义的乌托邦想象无关。此外,它和大师、风格、进化等现代主义观念也毫不相关。相反, 这些作品更多地与都市化冲击下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境有关,作品的物质形式是非孤立的,其本初的创作观念不是墙上的展物(西方现代主义的基本观念是画框和展墙之间的关系)。中国的这些“抽象”艺术更关注作品和日常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日常经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艺术家无需编码,但不等于他们不创造符码。符码就在他们与日常环境和他们的“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出现。符码不是物质的和可视的。是需要艺术家和观众去体验。所以,观众的解码不是仅仅面对物质形式(作品本身)的解读(解码),它需要观众体会那个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日常上下文经验。
中国的“抽象”艺术(或者“极多主义”Maximalism)追求空间的“无限性”(infinity)。中国的“极多主义”艺术家们对有主次对比和有中心边缘之分的“整体性”(wholeness) 构图形式一般不感兴趣。他们一般不试图创造一张或者数张独立完整的“画”。相反,他们追求在多个系列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空间观念。所以,他们的作品大多是由重复的系列组成。所谓“完整”的概念是在诸多个不完整的个体中实现的。所以,在中国的“抽象”艺术家看来,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被一个画框所限定的孤立、静止的空间。 空间是一种关系,它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抽象艺术叙事》,发表在高名潞主编《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证据编号18
我主编的这本文集是2006年12月25日,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当代艺术中的美学叙事——有关中国抽象艺术问题的讨论》的研讨会的成果。研讨会是高名潞主持的,并邀请了国内的学者参加讨论。会后发表了这本文集,其中包括我的《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的导论。
在这本书中,我已经把意派的理论通过文字和图式展示出来。虽然,这篇文章仍然以抽象艺术的叙事为课题,但是,目的是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理论范畴,这个理论范畴可以涵盖所谓的抽象甚至绘画之外的领域。文中内容已经涵盖了之后发表的《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和《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比如,“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再现模式”、“西方现代主义的三个范畴”、“中国古代艺术的三个范畴(理、识、形契合,核心是“美学意境”)”“西方早期抽象艺术的个人编码模式”、“西方晚期现代主义模式”、以及“极多主义的模式——多元、多向和无止境”。(见高名潞主编《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第4、5、6、11、14、18页)
以下的两个图式把中国古代的理、识、性和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基本范畴抽象、观念和写实对接。 但指出前者是分离,后者是融合。

西方现代艺术的三个范畴 中国古代艺术的三个范畴
(这个三元图形我在八十年代就用它去解释新潮美术的价值观,见《新潮美术与新文化价值》,《文艺研究》,1988年第六期,第120 – 131页)
这种用三个圆做为基本逻辑结构的方法我早在八十年代就运用了。这种用几个圆(元)作为基本逻辑结构的图式是形式逻辑的基本结构(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第30 - 32页)。任何人可以用它去解释不同的理论结构,就好像二元论中你可以说“主体、客体”,也可以说“主观、客观”,或者“唯心、唯物”。佛教说“佛、法、僧”以及天台宗说“空、假、中”的三谛;海德格尔的三元论说“此在、世界和器物”的存在主义; 意派论的三元论说“人、物、场”一样(见下图,《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第27页)。但是,西方现代主义和日本物派仍然是二元的,而中国极多主义(意派)则是三元的。
关于艺术品中的物的不同模式

在理、识、形三个范畴的图式中,三者契合的中间是“美学意境”。这就是意派的核心。虽然在这本写于2006年的文章中,我还没有称这个理论为意派。 但是,基本论点已经成熟。比如我在其中所说:“我们不应该把‘意境’机械地理解为一个名词,比如一个静止的境界。相反,应该理解为动宾结构的概念和形象、文本和上下文、生产和接收互动的美学过程”。这其实就是意派的三元论。
去“意”一个境,或者去“境”一个意;“理、识、形”对应西方的“抽象、观念和写实”
我们可以把现代艺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抽象”,另外一个是“观念”,还有一个可以说“写实”。这些概念基本涵盖了现当代艺术的种类。但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抽象、观念还有写实,这三个范畴互相是极端排斥的。
其实,这三种范畴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早就被注意到了。这三个范畴叫做“理”、“识”、“形”。 “理”相对于“抽象”,“识”对应于“观念”,“形” 对应于“写实”。 比如,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引颜光禄语)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中国古代艺术中理论和实践中,图理、图识和图形不是要分离,相反,“理”、“识”、“形” 三者要融合。而这个融合的结果就是诗学、画学和书学的“意境”说。今天我们应当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或者解读“意境”这个概念。我们不应该把“意境”机械地理解为一个名词,比如一个静止的境界。相反,应该理解为动宾结构的概念和形象、文本和上下文、生产和接收互动的美学过程。这样去理解,我们就可以把意境看作“去‘意’一个境”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或者反过来“去‘境’一个意” (contextualization of signifier),这个动宾结构恰恰体现了再现的意思。
《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墙》美术馆,2007年中文版,以及西扮牙La Caixa艺术基金会2008年中文版、西班牙文版和加泰罗尼亚文版。
证据编号20、 21
这本书是为原定于2007年中国西班牙年的交流展所写的。由于,这里的中国“抽象”的课题是延续了之前极多主义的理念,同时意派的理念已经成熟,所以,这是题目有了意派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这本书里,我首先讨论了“什么是意派? 为什么提出意派?”的问题,然后我界定了意派的概念。这些都是《极多主义》和《美学叙事》中已经涉及到的基本理念。
由于这篇文章是配合展览中三十年的艺术历程写的,所以,我将过去三十年接近于西方抽象地艺术分成1、早期朦胧意象; 2、物象不物象,符号不符号——意象和物语;3、意理——八十年代的理性绘画;4、意场——九十年代的极多主义。
“早期朦胧意象”主要指和20世纪以来的“文人画+意象派”的中西合璧有关的艺术。“意象和物语”是理念化的物,比如风景非景。“意理”是指理念化的文化。“意场”则是理念化的日常。
《意派:世纪思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证据编号23
这是配合2009年7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意派:世纪思维》的展览出版的书。西班牙巡回到北京今日美术馆。规模扩大。展览还是根据“人、物、场”和“理、识、形”分为三部分。意和物——“意见”;意和理——“意思”;意和场——“意在”。
同时加强了原来在《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文中的历史叙述部分。并以《“文化至上、结构中西、整一存在”三位一体: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的论文为全书的导论。如果说《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主要以分析和论述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主,那么发表在《意派:世纪思维》中的《三位一体》这篇文章主要论述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中不同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和艺术思潮为主。从而把意派作为一种思潮放到中国现代性历史去考察。这篇文章是把我的“整一现代性”和“意派”理论结合起来,并以此去检验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具体批评实践。
《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证据编号22
这本书是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研究结果。基金项目的全称是“艺术史方法论”。是四川美术学院以我作为项目带头人所申请的科研项目,并且在2007年为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委员会批准。证据编号26《意派论》只是这个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2000-2004)和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2004,2005,2006)都教授过“艺术史方法论”的课程。(见教案和课件)。《意派论》中的很多内容,包括图示都已经在教案和课件中反复出现。而《意派论》和即将在明年出版的《艺术史方法论》所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史方法论》更加偏重对西方艺术史学这个学科的介绍,重点是西方自康德和黑格尔以来的现代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中国的艺术史方法不作介绍,或者简要介绍,因为中国美术史学与西方艺术史学的比较研究还不成熟。所以,做为作者,我本人的批评观点在《艺术史方法论》中并不明显和突出。但是,《意派论》则不同,它是我自从研究生阶段研究中国艺术史和研究西方艺术史学,以及教学过程和当代艺术批评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所以,具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和立论。不论它成熟与否,都是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体验的结果。所以,《意派论》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意派”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才开始用的。但是,从上面我所列举的出版过程,可以看到某种思维方式和概念逻辑在最初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开始时肯定是粗陋和不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