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模糊的图像: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相画
                            
日期: 2010/8/23 10:19:00    编辑:蒲鸿     来源: 《库艺术》    

可以说,里希特不仅拒斥绘画中的任何叙事结构,也极力避免任何社会和政治性的解读。然而,大多数批评家,包括与里希特关系最为紧密的本杰明·布洛赫,在阐释其社会、家庭题材的照相画时,都不可避免地将之与德国政治历史记忆联系起来。里希特本人则倾向于不对任何内容进行阐释,这是里希特绘画饱受争议的一点。[10]回到作品本身,社会学解读是否必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里希特整理的图集,实质上与瓦尔堡的《摩涅莫辛涅图集》功能一致,它们都构筑了一部广泛的德国社会史,甚至在时间上也是连续的;二、里希特在创作时,对照片的选择十分讲究,也说明艺术家存在潜在的意图,而并非全然自动的。社会学解读对里希特的来说,不能完全属于误读。这一种解读,在里希特1988年创作的《1977年10月18日》(图三)(Oktober, 18, 1977, 1988)[11]系列作品里达到顶峰,社会反响空前强烈。

《1977年10月18日》描绘的是1970年代西德极左恐怖组织赤军旅(Rote Armee Fraktion,亦被德国媒体称为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被羁押在斯图亚特北部斯塔姆海姆监狱的情景。赤军旅组织可回溯到1960年代的西德学生激进运动,由于不满西德右翼政府和资本主义,他们参与劫持、绑架和爆炸多种极端行为,以图摧毁和推翻政府,并在武装斗争中导致多人丧生。1972年,赤军旅第一代主要成员被捕,包括安德列斯·巴德尔、乌尔丽克·迈因霍夫、霍尔格·迈恩斯、古德伦·恩斯琳,之后被移送至新建成的高度戒备的斯塔姆海姆监狱。为抗议政府当局的监狱待遇,赤军旅绝食抗议,1974年11月9日,迈恩斯饥饿身亡,1976年5月9日,迈因霍夫被发现吊死在监狱里。由于西德公众对年轻组织者的同情,其成员的死也引发大量争议。为向联邦政府施压,1977年9月5日,西德雇主联合会主席汉斯·马丁·施莱尔被赤军旅成员绑架,此后一轮接一轮的恐怖袭击导致了整个德国民族的危机,成为闻名史上的“德国秋天”。1977年10月18日,则是发生最严重危机的日子。此前近一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行动声援赤军旅被羁押成员,劫持汉莎公司一次航班并降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国际机场。18日,态度强硬的联邦政府派遣特种部队制服恐怖分子,当晚,巴德尔被发现后脑勺遭枪击身亡,恩斯琳亦被发现吊死在牢房里,其余成员也多半死去,联邦政府官方宣称为集体自杀事件。

赤军旅从被羁押开始就引起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海因里希·伯尔于1972年著文《乌尔丽克将被大赦或保证安全吗?》(Will Ulrike Gnade oder freies Geleit?)批评联邦德国政府的强硬行为。(图四)1974年,让·马里·斯特劳布和丹尼奥特·惠勒特摄制影片《介绍阿诺德·勋伯格伴奏的一个电影场景》(Einleitung zu Arnold Schoenbergs Begleitmusik zu einer Lichtspielscene),以此纪念卷入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的年轻导演迈恩斯。类似的言论和行为均被联邦德国政府视为恐怖主义的“同情者”遭到禁止。政府和公众之所以对赤军旅有强烈反应,源于德国对于集体记忆的一个两难境地:对于政府而言,1920年代软弱的魏玛政府成为他们的前车之鉴,在激进而极端的思潮和行动问题上,他们担忧任何示弱的行为都会滋生纳粹的病菌;对于公众而言,政府强硬的右翼保守立场以及大范围的搜捕、言论限制,本身就是法西斯式的。[12]

有了这个背景,不难想象十年后里希特让这一事件重现天日时引起的极大争议。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早期的批评对里希特的创作动机作出普遍质疑。索菲亚·施瓦茨觉得这些政治性的图像来得太晚、太模糊,逻辑上太浅显。[13]另一种声音则质疑了里希特的收藏动向。由于德国机构无法承担300万美元的巨额收藏费,1995年,里希特将作品卖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而事先里希特并没有任何售卖作品的意向。同时,这段对于德国而言更为珍贵的艺术品却为美国人收藏,难免引起批评者的质疑。[14]

在另一边,布赫洛则高度肯定了这一系列作品。《1977年10月18日》于1989年2月12日至4月4日在靠近科隆的小镇克雷菲尔德一座地方博物馆首次展出,该建筑是1927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为纪念国际共运人士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所建。布赫洛敏锐地将里希特的作品与这座建筑的历史联系起来,并获得一种政治性的含义。布赫洛认为,通过审美性纪念行为,他们重新拾起关于这些牺牲者们的集体记忆,由此为挑战社会陈规陋俗的国家公敌们赋予一种高贵色彩。[15]这种审美性纪念行为,在密斯那里体现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和肃穆,在里希特那里则被布赫洛视为对历史画的复兴。

19世纪末以来,历史画在西方国家普遍衰落。一个典型例子是,印象派画家几乎尝试了所有画种的创作,却不包括历史画。现代主义的根基也建立在对历史画拒斥的基础上。这种拒斥暴露出历史画的三重危机:(一)摄影诞生以来,绘画面临的再现危机;(二)作为一门等级观念森严的画种,历史画被视为保守的和落后的;(三)在表述当代经验,尤其是人类灾难的集体记忆时,传统历史画单薄且苍白。挪威当代具像画家奥德·内德鲁姆1978年曾创作以赤军旅为题材的《安德列斯·巴德尔的谋杀者》(图五),作品以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的风格重现了巴德尔遇害的场景:巴德尔健硕的身躯被联邦政府人员抬下床,一名暗探阴影中举枪,向巴德尔后脑勺开火。整个场景情节紧张,充满戏剧化,让人容易联想起耶稣受难的经典题材。然而,内德鲁姆无意于渲染作品中的悲剧氛围,其油画已经剥离传统历史画表现崇高和英雄的语境,仅是通过技法戏拟了古典油画语言。他把对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的表征让位给后现代主义的拟仿和揶揄,由此,内德鲁姆被称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画家和媚俗画家。

与此不同,里希特在十年后重新拾起这个题材,所运用的策略则是“用绘画创造一张照片。”他大量使用与事件有关的图片,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这种对摄影的运用绝非简单复制,他通过失焦法使得画面人物形象模糊和虚幻,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感上的距离感,这又使得这些作品不能归为摄影类别。如彼得·奥斯本所言,里希特的作品回答的是绘画危机产生时留下的问题,摄影之后怎么画,有什么可画,以及怎么画,而他的回答则是回到危机的根源——再现性危机。[16]在布洛赫眼里,里希特的作品回应了“一个双重困境,一重是媒介的冲突(绘画/摄影冲突),一重是再现性观念的冲突(在表现事件时,绘画的自我指涉性/摄影的“透明度”冲突),正是在这个困境的建构中,这些作品证明了以绘画再现历史的当代性困境。”[17]斯托在他关于《1977年10月18日》的批评里延续和深化了布赫洛历史画的观点。他把这十五件作品称之为“现代时期最阴郁和复杂的艺术作品之一。”[18]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