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民国人民的美术史
                            
日期: 2010/8/30 15:46:59    编辑:刘礼宾     来源: 《美术研究》    

“民主”使人们的目光由仰视帝侯将相转向关注现实社会的普罗大众,在美术界“科学”则与倡导写实之风密切相关。坚持中国画“改良论”的康有为与坚持中国画“革命说”的陈独秀均重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倡导写实之风。与他们大体上持同一观点的同代人有吕澂、梁启超、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高剑父等,这样一种趋势的形成实在是时代风气使然(或者说是他们所首倡的时代之风)。比如,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在北大画法研究会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1920年6月,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转载此文,题为《中国画改良论》,在艺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7年,时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的林风眠发起组织北京艺术大会,倡导新艺术运动。提出了“打倒非民间的离开民众的艺术!提倡创造的代表时代的艺术!”的艺术主张。由于上述持此论者的重要地位以及艺术实践,以写实(或者半写实、半抽象)的艺术风格表现社会现实渐渐成为时代推崇的一种潮流,这在民国初年已经逐渐明显。

在这一时期,以“人民”为主题的作品崭露头角。油画领域一批学子从欧美和日本学成归来,早期的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等。李铁夫回国后主要居住在香港,对国内美术界影响很小。冯钢百回国后主要在广州、香港一带活动,作品主要以人物为主。和李铁夫一样,冯钢百也保留了对古典绘画技法的坚持,显示了高超的古典油画造型能力。李毅士现存的主要作品是《宫冤》。相对前三者来讲,李叔同的声名较高,这和他曾组织文艺社团、编辑美术杂志、担任教师,从而积极传播油画有关。李叔同传世作品最重要的是《自画像》。在早期回国的这些艺术家之后,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画家学成回国,他们继续和在本土成长起来的油画家一起以中国现实为对象进行油画创作,作品中有以现实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肖像画、以代表性建筑为表现对象的风景画、以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的历史画等。林风眠1926年初回国后,即担任国立北平艺专的第二任校长,《民间》(1926年)与他这一时期的艺术主张形成了直接的呼应关系——“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此时就读于该校的刘开渠也创作了《流民图》,应该与当时国立北平艺专的风气(当时该校是李大钊拓展党组织的主要地点之一)有紧密关系。刘海粟这一时期已经坚定了对后期印象派的肯定,《北京前门》、《南京夫子庙》不可避免的流露出塞尚、凡高以及野兽派马蒂斯等人的影响。同时,作品亦具有浓烈的现实气息。这一时期直接反映北伐战争题材的作品有梁鼎铭的《前赴后继》、《北伐军南昌之战》等。

中国现代雕塑也诞生于这一时期,作品多以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名人为表现对象。雕塑题材由“神”到“人” 的转变与现代社会的兴起有密切关系。在雕塑史的发展过程中,把“人”作为表现对象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现代雕塑区别于古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江小鹣的《李平书像》、李金发的《孙中山胸像》、伍千里的《孙中山像》等。

(二)1927-1937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刚刚取得统治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国家形象塑造、城市规划、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有自己的设想,进入了为有些史学家所赞誉的“黄金十年”时期。在这十年中,城市建设方面的重大事件有:“首都计划”、“大上海计划”等。这些经由国家出面发起的大型建设项目,一定程度反映了国民党的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执政理念,并与这一阶段相对繁荣的现代雕塑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在这十年中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全国美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政府欲在美术创作领域有所影响和作为。

1928年,南京被定为特别市,随即展开首都建设。孙科在《首都计划》的序文中写到:“自去岁双十节后,国民政府以北伐统一告成,乃筹备成立五院,宣示国人以训政建设。中外视听,于焉一新,而首都建设问题,遂亦为各方所注目。良以首都之于一国,固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觇人国者,观其首都,即可以衡定其国民文化地位之高下,关系之巨,该如是也。”[1] 刚刚建立政权,踌躇满志的国民党人在城市建设方面表现出了新兴勃发之气,他们视城市形象为其执政形象的具体化,这无疑会推动城市建设进程。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1937年的日本侵略战争使“首都计划”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但仍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的基本格局。杨秉德对《首都计划》的评价为“西方最新城市规划模式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模式结合,城市整体格局走世界城市近代化的共同道路,体现了当时流行于欧美,1933年总结为‘雅典宪章’的城市规划基本原则,即城市应具备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而具体的建筑形式则强调‘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2] 可见,保持“传统”,走向“现代”构成了“首都计划”的两大特色。除此之外,“大上海计划”也保持了这两大特点,即城市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建筑的民族化。

伴随现代城市的改造和兴起,民国雕塑创作在这10年中进入了相对繁荣度的时期。上海的公共空间的现代雕塑以上述上海市中心行政区的《孙中山铜像》最具象征意义。南京公共空间的现代雕塑以新街口广场、中山陵的孙中山像最为著名。广州、武汉、杭州、成都四个城市公共空间中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现代雕塑。如广州的公共雕塑有李金发创作的原来竖立在广九车站的《邓仲元将军像》;矗立在湖北军政府旧址大门口的江小鹣创作的《孙中山铜像》;树立在杭州西湖湖畔的刘开渠创作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