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诗的逻辑与活动影像创作
                            
日期: 2010/9/29 14:14:06    编辑:高世强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3、 诗不是生活,它只在生命绽放的时刻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从波谷到波峰的整个过程,那么诗歌正是浪花闪耀的瞬间,而不是波浪的整个过程(5)。诗并不是生活的镜像,它不复制、反映生活的过程,只是参与到生命中少数闪耀的时刻。
生活的遭际,使人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体验到一种精神极度充盈的状态,当这些时刻来临,理性、逻辑全部消隐,代之以被雷电击中般的强烈感觉,这时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发生“突变”,刹那间熟悉的世界显得不再寻常,在直觉“强光”的照耀下,生命似乎袒露出存在的本质。随着这“电闪雷鸣”时刻的到来,语言参与其中,仿佛在一个炙热的坩埚中加入冰冷的催化剂,裂变即刻开始。当反应完成,一切归于平寂,诗诞生了。因此,我们可以把诗歌看作精神充盈时刻的物化存在。
读者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可以一定程度地重返那个电光火石的精神现场。这也是诗歌值得反复吟咏再三品味的魅力之一。
三 活动影像
1、电影-活动影像
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能够通过制造活动影像从而记录可视世界的机器以来,活动影像逐渐被冠以“电影”的名称。电影自诞生迄今,又因商业运作和高成本的缘故,以及由此而来的娱乐观众的压力,逐渐使我们产生一个印象,精彩地讲述故事似乎是电影的唯一方式。人们逐渐忘记了电影的其他可能,简单地以为,电影就是以精巧的剪辑、漂亮的画面来叙事,来讲故事的工具。这种看法,新近又发展为它的粗劣极端的形式——电视连续剧(肥皂剧)。
讲一个故事,一个大家都懂的故事,就是电影。这是商业影片的兴盛给人们造成的错觉。事物经历时间,则有所诉说,故事因之而来。但诉说的未必都是故事,也可以直接是情感、观念、情绪、教义,感觉等等。电影作为记录、表达和呈现的工具,是用声音和影像来完成一个人与他者的交流——当然包括审美感受的交流。用作者自己的方式和偏爱的情趣来向他人传递所思、所感、对事物的观念看法,甚至争论等,所涵盖的领域与可能性大大超出叙事。
电影,归根结底是活动的影像。活动影像不过是运用机械手段获得影像和声音,并在时间中呈现。这样理解才能带引我们回到活动影像的源初,从而打破既有观念的禁锢,看到新的可能性。活动影像可以是故事,更可以不是故事。它可以是诗,是问题,是一首歌谣,甚至可以是一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旋律,等等。这影像和声音,可以捕捉自外界,更可以凭空创造和想象,不必要一定有现实的依据,更不必要非得是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从作品结构来说,也不必要是叙事、叙述性的。
2、扎向生命的探针:活动影像之“诗”
当成见的禁锢被打破,活动影像作为一种貌似狭窄的创作方式,就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下面,让我们尝试循着语言与诗的道路,探索一个属于活动影像创作的“诗”的方向。
生活(日常语言系统的经验)给予我们创作的出发点,有了这个触点,就可以启程。但落实到与生活所发生的具体关系——创作,我们却并不依循生活的逻辑和日常的语法。换句话说,生活给了我们出发的起点,但却不是创作的过程和终点。生活的经验作为触点,只是一个引领我们出发的理由。这正如同中国古代文人雅集时,需要起一个“兴”。从这里起航,创作的舰船并不驶向生活,而是生命。生命在生活中沉浮,在沉浮中生长,并在生长中得以塑造成型,进而生发出诸多体验和感悟。如果把生活比喻为水,生命就是水中游动的鱼儿,水温冷暖,鱼儿自知。通过创作活动,在生活的温凉中,作者探索体味生命的深度与质地。创作,是我们用以扎向生命的探针。通过执着地勘探,不但更深入地认识体验生命,在过程中,还使得自我的生命意识得以成型,益趋丰满。
并不是每条鱼都对水温敏感,也不是每一条鱼都能主动对包围自己的水域和自身有所观照、思考。然而,当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却能追随作者的思想路径,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对生命做出深度的体验和思考。所以,等作品再次回到生活,与生活再次有关,已是被观看和被阅读的时候。观众欣赏的,正是探险的痕迹。
3、自我闪耀:个人影像的诗意方式
基于上面的讨论,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活动影像创作的“个人影像方式”,希望打破传统电影观的束缚,使活动影像作为一种创作的语言(而不只是媒介),真正能够与个人的生命经验血脉相连,并在创作中逐步确立个人与生活现实、与生命现实的一种个性化诗意关系,在这个诗意贫瘠的时代,补充生命之不足。
当一个意象“击中”作者,一个或一组镜头就会在他的内心逐渐浮现,成型。它们如同周身摆动着触角的浮游生物,高度敏感,一旦游弋在生活、语言和心灵之间,一系列奇妙的反应与生长就会发生。每个镜头和意象都在把它们的触须伸向四方,在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情感、观念环境,以及影像环境中,反应、交流和碰撞,相惜或相斥。在镜头、意象的自由运动中,它们渐渐地勾联出新的镜头,新的意象。浸润在影像的语境和作者的个性、气质、品味与学养所形成的水域,这些如同生灵的镜头和意象,逐渐地与作者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和他的观念形态交融在一起。至此,原本活跃躁动的镜头和意象安静下来,自然而然地形成具体的结构——作品,诞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电影导演,那些导演们就象勤劳的工匠,忙着拼贴马赛克,将一个个镜头拼装成一个总的图像。在这种拼装中,每个镜头的价值,大抵类似于镶嵌画中的一块彩色玻璃。如果说,诗歌作者用一个个的词联结世界与心灵,个人影像的创作者,则是用一个一个具体的镜头去碰触,去探索。在创作中感受生活的温度,挖掘内心的激情,用视觉的方式捕捉精神充盈时刻,并在高度精神性的体验中闪耀自我的个性和情怀。
需要说明的是,对语言和诗歌的讨论,并非教条地用一种媒介的创作方式比附另一种创作,只是为了在创作的发生机制和内在逻辑方面探讨的方便。毕竟,在更深的层次上,艺术超越媒介局限,具有相通的一面。而在具体的创作中,媒介特质与工作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个人影像创作方式与诗歌有很大不同。只是,这是另一篇文章应该讨论的题目了。

注释:
1:《顾城文选》卷一,“从自我到自然”,顾城著,P103,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2:关于“日常语言”的界定,参照苏俄形式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
3:“日常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对比,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注2中相关理论的“陌生化”,但并不与之完全一致。
4:选自《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顾城著,P194,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
5:此处借用顾城的比喻,顾城原话:“……小说吧,它是整个波浪的过程;诗呢,是波浪上闪烁的那些光点。……”。《顾城文选》卷一,“别有天地非人间”,顾城著,P79,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