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像夜店的姑娘已经被市场明码标价了,在夜夜笙歌的时候,还能指望为艺术开拓新的方向出来?抱缺守旧和不求甚解永远是主流批评界的声音。中国当代艺术10多年找到了市场化的恶俗和商业符号模式,还有精神上的探索力量吗?边缘的声音,他们听到了吗?别说边缘,哪怕大众一点的声音,听到了吗?
89现代大展之后,紧接着90年代艺术市场化,很大程度造成了艺术界极大的迷信批评家和策展人,而批评家、策展人或抽样式或被资本不断扭曲的审美标准,极大的破坏了中国艺术自我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方向。难道彭德们的行为是不是要提醒艺术家不要相信批评了?如果是这样,这个行为可以出个终结者的版本,让批评这个门类消失,或者以最快的速度边缘化。因为如今的艺术界批评家仍然太抢手了,仍然是被骂了还要被邀请,一次又一次的被邀请,批评家一次又一次的纠结出台,但都没有任何自觉结束的暗示——既然商业批评没有尽头,何必雅集而脱裤子放屁呢?
如果批评家非得要像艺术家那样搞行为,而且又要有意义的话,建议他们不如在798和宋庄现场摆个批评家“医疗队”出台诊断一下当下艺术界面临的各种纠结可能实际意义要大很多。我不知道这个搞“行为学术”的批评家群体能否代表批评界的主流价值观,能否解放艺术界未来的艺术力量,因为他们一边喊不出台,一边又如此低级的消极抵抗,如此还要人们被相信判断中国艺术价值的未来在他们嘴中笔下,实在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啊。没想到本来就是“僧多粥少”的批评家能够如此产生同样的价值共同体,去做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内涵的作品。而这一切也就产生了,没有个性批评界的最经典案例。
批评界没有产生新的或尖锐的言论,而集中精力搞这种互联网早期BBS时代类似于饭局的“腐败”行为,实在不把这个时代破碎的知识分子最后的良心当回事。批评家不仅只会当怨妇,而是要持续不断的解放出新的艺术思想出来,不是作壁上观。批评家如何在新的信息时代,不断寻找到解读与批评中国艺术的新方式,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不是眼前的没有发现新价值可能的故作“恹恹欲睡”,太低调了吧?!
对了,如果批评家没有批评选题了,那么湖南卫视的《艺术玩家》你们也该出手批评批评了吧,把前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平面化的成果,现在转化为电视媒体,又是那般“院士们”轮流出台诱惑那些中产阶层还有老百姓。恐怕这一轮电视一播当代艺术这些老演员们的价格又要上涨吧。中国新艺术的方向又在哪里呢?总是老调重弹的他们是不是一种过剩和过气的艺术呢?这个是目前社会流行的现实结构,为什么批评家不暴力的解构一下,而非得作贱文人的称号而雅集?!何为新视觉呢,从哪里找呢,批评与发现的眼光又在哪里?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产力呢,问问百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