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艺术是什么,又属于哪里
                            
日期: 2010/10/13 10:21:24    编辑:文/陈佩之(Paul Chan)译/陈韵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如果说艺术对今天的生活还有什么洞见的话,那就是我们除了世界以外没有其他的内里。构成我们今天现实的东西相对容易地互相联系和衔接在艺术中,而没有任何内部张力或矛盾的感觉,这反映出当代生活使一切事物联合起来运作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极端压力,亦如当代艺术本身最好和最坏的部分。这是一种麻木的和平。艺术和生活宁可归属于这个世界而不要从中获得自由。

似乎今天购买任何东西总包含了金钱以外的付出。我最近在商店买了一台风扇,店员不仅拿走我的现金,还想知道我的尊姓大名,邮寄地址,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生日和我最喜欢的节日。店员告诉我,成为会员意味着可以享受大量折扣优惠和在店内活动中认识其他会员。不用谢谢,我说。“要有所归属总要付出代价”,他在我走出商店的时候坚持说道。归属正逐步变成交易性质的一部分。我不是一个会员,并试图忽略商家作为诱饵而提供的特别待遇。[ii]胡萝卜就是大棒。

商业通过建立起围绕其销售内容的社区,从中谋取利润,社区在满足其成员的需要中成长,而成员则以商业经营的方式运行他们的社区——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世界运转的方式。归属的体验同这个过程无可遁逃地捆绑在一起,并在某种方式上模糊了分享一种共性和拥有一件东西之间的区别。当代生活的当下性部分地在于他们如何既可交换,又不平等,在“什么是你的”和“什么是我的”之间摇摆——换言之,对所有权的体验在作为个体关系扩张的基础,和作为我们总体社会现实发展的基础之间摇摆。今天,归属就是被占有,即我们通过占有那些想被其占有的东西来实现自己,并从拥有同样财产的其他人中找到志同道合感。这个财产不只是像铲子橘子之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是更重要的、非物质的,赋予内在生活如思想、欲望或历史以意义的东西。

这不是唯一走向归属的路途,但是一条普遍的道路。这明显反映出交换关系是构建和维持社会的主导方式。但仍被掩盖着的是这个领域所承载的,类似于根本上的宗教观念的东西,这个观念被一位奠定了一整套思想的哲学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并同他一起成为了西方现代性的先驱。如果说笛卡尔宣告了现代存在的诞生和上帝所勾勒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存在观念的凋零,而康德建立起了现代的、挣脱神学束缚的理性概念,那么黑格尔则将现代的存在意识同理性的自主综合起来,创造出描述人们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由和归属(准确地说是自由地归属)的社会思辨哲学。他的著作预见了普世联合的到来,这同《圣经》中我们只有相信上帝才能获得的承诺形成竞争。

“和解”是黑格尔用来表述归属如何发生作用的一个概念,也是他思想中搏动的核心。从社会性上来说,它是一个克服疏远感的过程。这种疏远感分隔我们彼此,并将我们同一切外在于我们的存在物分隔开来。黑格尔的“和解”同驱动了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辩证法密切相关。辩证法阐明了世界上大量的对立和矛盾事物如何被解决和转化成在更高层次上的清晰阐释,而同时又不损失最初界定下的不同之处。这种更高的层次能在和解中最大程度地实现;黑格尔将和解描述为在世界中有像在家里一样的感觉。这正是他对自由的定义。

就像很多黑格尔的关键术语一样,和解是神学概念的世俗化。在基督教中,它的意思是一种由基督的生死所开启的,在上帝和人之间达成的新的、至关重要的和平。上帝通过基督化身为人,而他的牺牲恢复了上帝最初所欣赏的那种他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就是在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人类被罚堕落的状况之前的那种关系。

这同黑格尔所想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和解相去甚远,他相信他们不能再指望上帝把天堂带到人间。但是黑格尔所使用的那些建构起他在新的现代性中更完美的联合的种子,则早已播种在基督教的学说中。譬如,圣奥古斯丁对《诗篇》96篇的评论:

人被撒但掳去,做了魔鬼的奴仆,但他们如今从被掳中得救赎。

人能将自己卖身,却不能为自己赎身。

救赎者来了,且付了赎金;他的血流出,买回了整个世界。

你若问,他买回的是什么?你且看他支付的是什么,就知道他买回的是什么。

基督的血就是赎价。这血有多贵重?难道不是重过全地、重过万邦?

(余亮译)

救赎的语言已经浸泡在财产交易的数字中。从圣保罗到马丁·路德,和解不是表现为支付的价格,就是赎金,或者为了免偿债务所作的牺牲。

黑格尔放弃了基督的鲜血,而保存了商业的辩证,以此来思考新的和解如何才能在没有神灵和天使干预的情况下达成。他的哲学体系最终完整反思了世界如何被创造又如何发展的问题。他想象转动世界的推力是一股源自万物的内在需要,它在持续而理性地从客观现实中争取更大的独立,同时又和现实更宏伟地融合。对黑格尔来说,绝对精神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而上帝则是不屈的理性。

这是最现代的黑格尔。他相信理性的发展可以实现构成个体生活和社会世界普遍状态的无数特殊性(particularity)之间的统一。但是在财产关系如何成为黑格尔最终找到人类和解的立足点问题上,他的现代性似乎又不那么现代。基督教教义用财产关系清楚论述了人类和上帝(以及撒旦)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声称,通过拥有财产,我们凭借拥有物而将自己的意志外化,并用一种外部存在证明自己有权利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员并得到认可。一个人拥有财产,就同时实现了个人化和社会化。虽然在基督教中,是基督带领人类挣脱原罪的束缚走向救赎,黑格尔却设想理性的力量能为男人和女人买到一条脱离异化、同世界和解的道路。

黑格尔死于1831年。1844年,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的哲学,并开始拆解它。他批判私有财产,因为它是旧制度对人民行使的权力,并将所有权转化成一种剥夺的形式。黑格尔被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于对黑格尔世界观的否认和建立起一个可作为另一种世界联合基础的哲学与之竞争。如果说马克思的观点在今天已经声名扫地,黑格尔的视角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历史不是每过一天就向前迈进理性的一步。没有什么绝对精神鞭策人类将自己理解为普世理性的理想化身。似乎黑格尔留下的唯一信徒是卢布尔雅那的心理分析学家们。

然而尽管黑格尔的目标偏离得厉害,某种程度上它是真实的。他对社会世界如何运作的哲学阐释同今天的相关性超过他之后的各种试图对它进行修正的哲学和理论。财产关系继续支配着男男女女在世界上实现个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他找到了和解的外表,虽然没什么东西真的感觉万分和解。富于先见之明的是,黑格尔预见了,作为理性的力量推动互相依赖性不断扩张和发展的东西。全球化作为我们社会和物质世界的理性化结构,已经创造出了我称之为归属状态的东西。这个阶段大大取代了黑格尔认为的人们在现代世界中实现自身的三种制度形式:家庭,市民社会和民族国家。虽然上述三种形式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根植于曾经赋予它们实质的历史和经验中。围绕家庭而被点燃的矛盾,关于民族身份和移民问题的言论甚至暴力冲突,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归属状态的反应,因为它拔除了家庭、民间和民族的归属形式,将其转化成任何一种可以交易和占有的财产。更为严重的是,社区这个概念本身已经没有了任何社会支撑,成了空虚抽象的无形利益的网络,只是反映消费者主权在决定内在和外在的生活形式上所拥有的真实自由。

线上线下所存在的无数由每一个细分人群所组成的社区,就是对这种归属状态最具体的说明。然而不断翻新的归属形式并没有引向一个共通和互相理解的新纪元。相反,它们创造出了一个渐进式的、分层的存在感。因为全球主义时代下的社区所肯定的是,归属的本质属性并不是由真实生活的人们所建立和维持的关系所界定的,而是由人民占有、或不拥有、或想拥有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由内而外地界定的。

黑格尔明智地设想,和解就是在家的状态。但他可能没有预见到的是,在图像世界中建立起来的家庭只给能正好放进去的东西留出了空间。

我感到,这是我第一次凭直觉判断“艺术不属于家庭”时,脑中出现的那一连串新奇关联的一部分。因为艺术不是一样东西。这倒是一个挺天真的看法,同已经存在的独角兽和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得一拼。没有真正的方法去证明这个观点,相反,这个看法的对立面倒在现实的今天里比比皆是。艺术不仅出现在家庭和其他我们通常能想到的诸如画廊、非营利空间、艺术馆和公司大堂等空间里,它还出现在建筑物边上,废弃的空地上,天空中,简易厨房里,河上的驳船上,游行队伍中,杂志版面和皮肤上,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又通过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屏幕和里面的演讲者传达出来。艺术属于这里。

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尤其对艺术家来说。

仍然。

这只是让我想起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说过的话:“我不在乎加入任何一个愿意接纳我的俱乐部。”对我来说,如果艺术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归属于什么的话,那就糟了。尤其当艺术就是为了归属于艺术自身的时候。和解也一样。艺术通过放弃它自身内部发展中实现的自由,肯定了归属状态带来的幻想的和解。其实它有更强大的表达潜力,以一种不评论的方式评论,表达出这种归属在实质上是多么的不自由。

艺术是,而且一直是很多东西。艺术在现在要变成艺术,就必须像在家里一样感觉完美,无论它身在何处。

作者简介:

陈佩之(Paul Chan)是一位生活中纽约的艺术家。他的个展“为了萨德的施虐”(Sade for Sade’s Sake)在纽约Greene Naftali画廊展出到12月5日。了解他的作品可以浏览www.nationalphilistine.com
--------------------------------------------------------------------------------

[i]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ans. Robert 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1.

[ii] Sometimes I humor the cashier by filling out the membership form with Dick Cheney’s name and his last known home address in Virginia.

本文发表于《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第1期“概念”栏目,《当代艺术与投资》、e-flux和维他命空间版权所有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