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艺术,从其发展初期录像艺术就是一种针对观看和临摹的综合方式,如白南准对音乐的探索反映在他的作品《大提琴》录像装置上,在做录像艺术之前白南准是一个受到约翰凯奇启发的行动音乐家。安迪沃霍(Andy Warhol)的对被观看和自然表达的情志,基于电视传媒与公众文化的沃霍电视(Andy Warhol TV),在与被采访者或是被拍摄者构成的某种直接对现实的批判。其接近7小时的《帝国大厦》作品,则影射着来自物质世界的拜物情结,来自影像和视角的综合态度,其内涵因为没有对白,却产生了文本、绘画、摄影所能够带来的联想(联动)关系,动态的最大可能。沃霍电视(Andy Warhol TV)侵入式的对他人私人世界的追问,或是《帝国大厦》观察静止式的对某一固定场景的时间摹写。录像艺术在最大可能性上将观看和观者置于一个第三者的位置,观众不仅仅通过艺术家去发现某一单线的主体,而是通过这一复杂的方式开始认识世界、世界的部分通过艺术家的视角、物、人(带有表情和情绪)还有来自自我投射的内心世界。录像艺术尽其可能在丰富这一体验,艺术家在建构脱离来自绘画或是摄影,摆脱了单一静帧的对时间的截取方式,当然这在很多画家的实践中也出现了特例,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的绘画方式就是针对时间和空间的共时性进行的最大胆的探索,其结果是给出了这一探索的范例,将时间凝固静止在一个平面的媒介之上,给出动态的形体的变化,以及其重叠或是运动的关系,如 《三聯畫》(Triptych,1976),以及来自时间被抽离的恐怖感觉,如反复摹画维拉斯奎兹(Velzquez,1599~1660)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1953)系列,培根把握了这一观念的关键线索,但是因为媒介所限,这一发现在之后的媒介发展中就变得愈加明显。
录像艺术除了上述与绘画和摄影的不同之外,还有就是其可复制性所导致的媒材上的变化,这一复制方式和绘画与摄影的复制方式不同。绘画之于意境远大于对真实的摹写(中国画的创作方式),照片则通过同一底片产生色差、复数、材质和尺寸的不同,具体情节、构图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有些艺术家尝试通过洗印的方式改变图片本身的印象,如通过药剂中的颗粒或是特别的化学反应来破坏画面图像的方法,来找到另外的美学表达方式,通过破坏所摄取的实景的方式来达成艺术家个体的表达的内容。直到数字化的出现(70年代后),照片才具备了早期录像艺术的特征,其媒材通过电脑的处理开始出现色块化(与上述的药剂处理方式有关)或通过电脑修剪构成内容的人物或是景致,甚至给出图像之外,或是通过大量重叠图像构成的反复的、多层的视觉图景。而录像带(VHS)从一开始就具备这一特征,在转制的过程中,彩色图像和黑白图像在讲述同一故事所构成的时间感受就非常不同,经过不断复制的录像带会出现消磁现象或是断片现象,这些现象都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某种倾向,也导致了后来数字化出现的某些特殊效果的开发。数字化之后的录像艺术开始脱离早期录像艺术在媒材和传播上的局限,数字化的录像艺术因为载体、硬件、软件的综合效应,正在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媒介方式,可以是手机摄像头、电脑摄像头、街头监视器、电梯监视器、卫星系统、医学人体内部摄像系统等等所有可以被应用的摄取图像的硬件。传播的媒介更是五花八门,摆脱了录像机和录像带的时代,从VCD到DVD,到蓝光,到硬盘,到闪存等等硬件都提供了对这一媒介的支持。软件则基本上可以模拟任何我们所知道和体验的视觉经验,可以通过设计软件和三维软件构成完整的电影创作,也可以是对任意时间的截取或是全记录。这在模拟设备的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强大接驳关系,早期的中国录像艺术家的剪辑或是编辑方式,还是通过两台录像机(VHS)之间的对编来达成。数字时代中影像开始和文本构成直接的互动关系,如写作软件的出现,通过文本软件的编辑,达成对视频的编辑作用。搜索系统的发展,通过关键词的方式直接搜寻来自图像、录像的直接关联信息。视频的关键词化(ReConstitution来自艺术小组http://sosolimited.com/)等发展都可以被看做是录像艺术的未来之一种。
当然这为展示这一媒材的艺术提出了问题,之前的关于博物馆的展览往往将我们带入一个观赏绘画或是摄影的方式上来看待录像艺术,而且早期的录像艺术家也是这样工作的,录像艺术包括内置了电视机的录像装置(同于雕塑的展示方式),或是依旧使用平板电视悬挂方式的二维展示,都依旧在延续着展览、展示的传统。直到网络世界开始,录像开始通过网络传输给每个人,现在3G的时代中手机扮演着最前端载体(展示)的功用。而艺术家也开始通过这一媒材所提供的可能性,逐渐跨越到其他的展示领域,如早期安迪沃霍就尝试将其拍摄的录像艺术于色情电影院播映,以及之后马修巴尼《限制9》、史蒂夫马奎恩《饥饿》等将作品通过电影院播放和院线的系统传播等。也有反之针对来自绘画、摄影关于空间和时间截取的研究,如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的电影《夜巡》(Nightwatching, 2007),将这一来自伦勃朗的绘画作品,重新搬上了舞台,不同的是他将其转化成来自绘画、戏剧的电影。
录像显然创造了一个新的、可能的观看与思维方式,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与针对时间、空间的深入探讨,录像艺术正在从截取转向完全复制,除了大脑的活动以外,这一复制完全可能出现,其尝试的方式可以通过全景电影、三维实景空间投射(CAVE)、谷歌的三维扫描车与三维世界图景,逐渐完善一个完全与现实感受、经验、时间接驳的空虚拟实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