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声明一下,我没有号召艺术家都去画名演员肖像的意思,只想举例说明摆脱两大焦虑的某种可操作办法。
六、后奥运时代与中国创意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个30年,第一个是纵向比较的30年,也就是把新社会甜与旧社会的苦相比较,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第二个三十年是横向比较的30年,也就是与发达国家与亚洲四小龙相比较,目的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纵向比较强调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新社会的幸福,当然不会产生落后焦虑与身份焦虑,即便是“一穷二白”,有“最新最美的图画”与“艰苦奋斗” 的心理支持,也不会造成落后焦虑,反而能提高决心和信心。横向比较首先就是找差距,在突破前30年路线的制约的时候,落后焦虑被对过去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所掩盖,随着“新时期”激情被新问题困扰所取代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落后焦虑和身份焦虑便逐渐浮出水面,并最终形成了普遍的选择困境。
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找回自信的标志,金牌数量第一背后是以钢铁产量为代表的无数工业品的产销量量第一,加上奥运建筑在造型、解构与功能上的水平以及豪华的开闭幕式的,中国人的自信指数达到了空间水平。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汽车销量连创世界第一,60年国庆阅兵式展事的先进国产装备,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这些都起到了巩固和提高奥运找回的自信的作用。2G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国际话题,中国经济原子弹正在改变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格局,但在对外部形成强大冲击波的同时,内部社会也在经受激烈核聚变的煎熬。加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崩溃和全面产业升级的压力,刚刚找到的自信很快被浮躁、迷茫、焦虑消解,前途好像再一次迷茫了。
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再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第一块摸到的石头就是“创意产业”,并被列入温家宝的政府报告。前不久,从小消灭中国人创意的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前下课,可见政府的重视程度与决心之大。可以预料,“创意产业”就是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之一了。在一个从小被应试教育彻底消灭了创意的社会,怎样启动“创意产业”呢?中国再一次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这次是“创意”领域的“一穷二白”。从小听爸爸妈妈的话当乖孩子,上学听老师的话当三好学生,工作听党的话当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社会在国外的创意产品面前,除了满山遍野的“山寨版”,还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是绝望的大学教授面对绝望的大学生,明天只能是绝望的“创意产业”面对绝望的“失业大军”。
创意产业是“改造中国”的最后一步,至此,中国已经从学西方的洋务运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变成了“国务运动”和率先研发制造,这时,落后焦虑应当转变为创意焦虑,身份焦虑应由落后焦虑的副产品变为创意焦虑的副产品,同时再来一次自我文化批判。Necessity is mother of invention(需要是发明之母),这是我读大学时第二外语课本中的一句话。但是,过去中国人的需要都是人有我无促成的,洋务运动和引进消化吸收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根本用不着知道中国需要什么,只要知道外国已有的哪些中国还没有就行了。山寨版已经拉平了中国与国外的需求差异与技术差距,它既然能盗版外国创意,就能支持中国创意,在满足中国内需的同时满足国外需求。在艺术品方面,我相信中国的内需是多元的,既有机构与收藏家的内需,也有附庸风雅的富商的内需,以及白领提高自己家居品味的内需。当中国当代艺术的内需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培养,只要还靠外需拉动,落后焦虑和身份焦虑就依然要在中国徘徊不定,对中国美术史起决定作用,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