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视觉运动”架上绘画研究系列之一
                            
日期: 2010/10/18 17:36:03    编辑:崔灿灿     来源: 今日艺术网    

视觉观看的空间与方法

不同的艺术家在面对相同的对象之时,所绘制出来的图像是有所差异的,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经历、态度、兴趣和视点。我们如何认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具有差异的作品?显然,我们需要各种不同的视觉分析方法,来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

我们可以设想艺术家所使用的几种符号表意的常用手法,来分析这些不同的艺术作品。第一,艺术家通过绘制将画面中的图像与真实的事物塑造的较为相似,成为观者直观可识别之物。第二,艺术家在作品的物象中寓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例如我们看到作品中有一滩血,我们可以想象这里发生的事故,血与事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第三、艺术家通过画面中的物象表明事物之间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关系,例如天安门在艺术家的图像中不仅是建筑,也预示着一种政治权力,但观者对其的解读与分析是需要学习和知识的积累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这三种手法之间的关系显然要比我所描述的复杂的多,它们之间相互叠加、交织。这个时候画面的构成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例如在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些其它方法:凝缩,艺术家将各种不同符号的元素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视觉符号;转移,艺术家将一个符号的象征意义转移给另外一个符号或象征;转喻,观者通过联想或想象,将两种符号联系起来;隐喻,艺术家通过两种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类比。通过对这些有关“看”事物的方式的一些理论,我们对视觉图像的分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这显然是不够的,符号学分析虽然是形式主义分析中的一种,但同时存在的还包括图像学分析、情景分析和本文第二章节所描述的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等方法。

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也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带来了另一种启示,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艺术作品,首先,只研究作品的视觉形式问题,不涉及文献及意义方面,借用美学理论、自然学科等就其视觉品质进行分析,基本上属于形式分析的范畴。其次,将作品的视觉图像中从属性的、约定俗成的和象征性的内容进行基本的确定。然后,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破解上述几者中的含义,考察它背后所隐藏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以及主题下的风格问题、哲学性内涵,同时结合对艺术家及作品所处的时代与状态,以及各种艺术生态的环节等问题,全面、深入的分析艺术作品的视觉含义。而哈斯克尔的情景分析方法,则更为强调在艺术作品在一般社会性情景中的关系,其对赞助制度、图像在历史解释中的价值以及博物馆、艺术展览对作品的影响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在哈斯克尔那里艺术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放置于庞大的社会背景之中。

无论是符号学分析、图像学分析、情景分析,都涉及到一个基础问题,“看”是第一步,形式是我们首先看到的原初视觉图像,所有的意义与文本都是隐匿在形式之后的,形式风格的视觉分析,是认识视觉图像的基础。

形式分析中涉及形式研究、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但其中作为基础的无疑是沃尔夫林的形式风格分析法,其中关于线描式与图绘式、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的分析对于艺术风格的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解释。符号学、图像学的出现使得研究方法复杂化,弥补了早期建立于艺术自律之上的形式主义分析的缺陷。之后的许多研究者又不断的将这几种进行融合,以祈求更完善的去解读日益复杂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在后现代横行的今天,从事视觉艺术研究的学者们,又引申了社会学、政治学模式,人们试图在解释视觉艺术作品时利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整个范围。

视觉与权力的关系,在近几年的研究中被看作为通过透视到监视的各种手法联系起来的历史和社会的关系。观看仍是一种知觉行为,但它也是对作品的询问和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与社会场所的假设,以行使“眼睛的权利”。观者通过风格、按时间顺序发生的运动、形式特征及其图像系列去把握观看对象。

观看者与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四种结构上的关系:一、观看者仅仅站在作品前,单方面的去观看艺术作品;二、观看者观看作品的同时,作品也回观观看者,例如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注视着观众,观众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发生对视关系,人们很难弄清自己谁?是在观看,还是在被艺术家所绘制的人物观看?三、观者融入艺术作品,艺术家努力参与画面中人物的活动,消除观者与画面的距离,使得观者在观看作品时无声的融入作品之中。四、作品无视观者的存在,艺术家假设观众不存在,例如一些风情画,画面中的人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他们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不知不觉的将自己的活动展现在观众面前。除了第一种关系之外,另外三种模式都脱离了简单的接受者与被接受之间毫无疑问的关系,这就使得观看关系复杂化,对观看权利的追问也就不仅仅限于纯视觉意义上的分析了。它涉及到艺术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艺术功能的不断变化与争辩,从争辩中产生了不同的对视觉艺术分析的方法。可暂且将其归为这样四类: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是功能性的,有目的的,目标理论:艺术创造世界,情感理论:艺术产生情感和感觉的反应,模仿理论:艺术模仿或反映现实。这中间有着产生各种功能:替代性想象、幻觉、说服与确信、美化。实质上,这都涉指关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与传播问题。然而这些复杂的问题却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诸多可能,它不再是艺术史中研究的问题,而变为艺术家的问题意识,从而生成有关艺术内部的观念问题。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