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类基金会仅有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一家,占总数的2.5%。公益支持类也仅有一家:南都公益基金会,占总数的2.5%。”

在上述所论及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中包含促进艺术发展”的3家中,符合本文所说的狭义类艺术基金会的只有2家: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和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占总数的5%。根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 (http://www.chinanpo.gov.cn) 的资料显示,从2008年底至2010年10月12日期间,没有新增国家级艺术类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数字依然保持为2家,占全部58家的3%。也就是说,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1998年成立以后,民政部再无一家艺术类非公募基金会成立。
目前来看,非公募基金会的主要活动领域依然集中在解决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各种公共物品的需求。据刘太刚(2009)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10月,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家创办的非公募基金会共有101家。从基金会涉及的公益活动领域上看,上述101家非公募基金会中,教育领域的基金会38家,占37%,综合公益(即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基金会有28 家,占28%,其次是扶贫领域的基金会,有17家,占17%;再次是助老领域的基金会,有6家,占6%;其它领域的基金会有12家,占12%。徐永光(2009)认为目前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扎堆于传统慈善领域,对于某些领域的过分集中,既易使这些领域出现慈善堰塞湖现象,也使慈善资源无法真正适应社会需求。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产生时间还太短,对于活动领域的认识全面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基金会的创办人对于活动领域的考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创办人非常看重活动的成效,因此会选择比较容易见效的领域,而那些传统公益领域已经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认可。第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别是那些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在成立之前的捐助领域与基金会成立之后的活动领域大多保持着某种的连续,这样的路径依赖体现了在创办人影响下的一贯的公益理念6。
通过分析在民政部登记的由企业和企业家创办的20家国家级非公募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基金会都集中于传统慈善和教育领域,没有一家基金会涉及文化艺术领域。
2 中国与艺术相关的基金会的情况介绍
在中国,与艺术相关的基金会,根据其宗旨和业务范围来分,共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宗旨和业务范围主要为促进艺术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宗旨和业务范围包含有促进艺术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以及宗旨和业务范围包含有促进艺术发展的公募基金会。本次论坛所讨论的是以关心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为主的非公募基金会。与关心文物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不同,这是完全关注“人为创作”艺术的非公募基金会;与由政府拨款或者主导的公募基金会不同,本次论坛主要讨论的是非政府组织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当然,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我们既不排除其他几种基金会在业务上与本次论坛主题相关的所有内容,也不排除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合作。
第一类,宗旨和业务范围主要为促进艺术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这类基金会在中国共有9家,分别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潘天寿基金会(浙江)、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北京市中华世纪坛艺术基金会、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和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这9家将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重点。
第二类,宗旨和业务范围包含有促进艺术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包括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北京观复文化基金会、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北京市搜候中国城市文化基金会、上海东方文化艺术基金会、天津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等。
第三类,宗旨和业务范围包含有促进艺术发展的公募基金会。这类基金会比较多,既包括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等以发展文化为主的国家级公募基金会,也包括一些由地方的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成立的以发展文化为主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如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湖北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等,同时一些大型的公募基金会,如红十字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包括国家级及其省市分会)等,由于其业务范围广泛,也会开展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此外,由于在中国成立基金会,特别是文化类基金会比较艰难,一些有志于赞助艺术的个人或民间机构,会在他认可的已经成立的基金会下设立专项基金,接受捐赠,开展艺术赞助活动。这种专项基金分三种情况。第一,在公募基金会下成立专项基金。比如在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下设有“当代艺术发展基金”,该专项基金下再分有6个小基金,分别是“宋庄当代文化专项基金”、“798艺术基金”、“北京当代艺术推广专项基金”、“艺术北京专项基金”、“周昌新艺术专项基金”、“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专项基金”。第二,在高校成立的教育类非公募基金会下设立专项基金,这主要是由该校的艺术院系或艺术类研究所设立,其目的为接受社会捐款。第三,在一些文化类或艺术类的非公募基金会 下设立专项基金,如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下共设有9个专项基金,分别是“萧淑芳艺术基金”、“震后造家专项基金”、“汉画专项基金”、“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艺术史专项基金”、“中国艺术批评基金”、“艺术与文化政策专项基金”、“青年策展人发展基金”和“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基金”。吴作人基金会对于这些专项基金的管理也分为两种模式,一种在项目选择、实施以及基金管理、运作等方面,主要由吴作人基金会根据捐赠者的要求制定和实施,如“萧淑芳艺术基金”;另一种则是一种自筹自支自管的较为独立的专项基金,在项目选择、实施以及基金管理、运作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其决策权归该专项基金的管理委员会。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在中国大陆以外成立的基金会,其宗旨和业务范围也包含了促进中国大陆的艺术发展,如在香港成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基金、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在英国成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在美国成立的长征艺术基金会等。通过调查发现,2009-2010年间与艺术有关的非公募基金会的成立情况较以前有很大改善。以北京为例,在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基金会中,我们一共提到了11家北京市(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不包括两家国家级非公募艺术基金会)。其中从1981-2004的24年间共成立有3家: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1988)、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1989)和北京市中华世纪坛艺术基金会(2001);2005、2007和2008每年分别成立一家基金会,分别是北京市搜候中国城市文化基金会、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会;2009到2010年10月12日不到两年间,已经成立了5家基金会,其中2009年成立3家: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和北京观复文化基金会,2010年2家: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