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什么是我们讨论当代艺术史的基础?(以及关于历史感和历史问题的断想)
                            
日期: 2010/12/2 12:03:59    编辑:吕澎     来源: 今日艺术网    

历史学家通常同意说他们对自己熟悉的文明领域里的课题的研究有置身于过去的感受,可是,对于完全不同的文明和文化课题来说,会感到异常的陌生。但是,对当代问题的研究呢?比如一个中国人研究法国的当代课题呢?

历史学家真的是一个旁观者吗,尤其是研究当代课题的历史学家?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旁观者自然有决然选择与判断资料的独立性,可是,从正在发生的事件中迅速离开以便成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也可能使自己成为不道德的人,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背离历史学家的崇高本能——责任。

历史问题的产生并不必然来自公共话语,不必然来自史学界长期讨论的话题,卓越的历史问题也许经常来自偶然的一闪念,或者半睡半醒时的一个模模糊糊的意象。

人性可以引导我们在对历史情境进行描述的时候使用何种修辞。

教授历史的工具有书本,然而,示范写作和让学生跟着写作,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点多少类似德里达的“写作就是思想”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教授历史就是教授思想。

历史写作一开始就有其自己的出发点,论证的真正方法是陈述而不是证明。争取历史地位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争取陈述。

意识形态语境的重要性完全不止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形态本身可以能动地创造着社会生活(通常是以政治生活体现出来)。这个特征能够说明,一旦意识形态形成,并具备形成它的政治基础,它将主动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从1942年的整风运动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现实以不同的方式(包括含有时间因素的节奏)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意识形态语境的特殊性显然要与政治语境和社会语境区分开来,尽管我们经常发现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在专制集权的国家里,思想语境很容易与意识形态语境重合。

在历史写作中,对思想语境与政治语境的分析如何可以避开道德判断?德性上的因素如果可以与思想语境分开来谈,那么,动机本身的道德性是否可以成为分析历史问题的要素?这带来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存在着一种叫“道德语境”的东西吗?

“德性”可能被不同的人随便翻译和理解,通常,人们用目的论的方法来考察德性的合法性。

历史观念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不在于它们对待政治与权力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而在于是否受政治与权力的操控。

意识形态的恐怖不在于直接的强制,而是说,当人们不同意某种言行时却又不得不同意和默认,他们清楚,倘若没有这样的同意与默认,他们有可能将遭受意识形态后面的力量施加的灭顶之灾。

研究艺术家的文本时,充分考察其思想与意识形态语境是极其重要的方法,艺术家的直觉也许与思想和艺术实践有关,却与文本不一定有必然的关联。

与其考察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的内在含义,不如考察其产生的原因和环境。真正的情况是,以文本方式体现出来的思想必须从产生这种文本的环境(思想语境与意识形态语境)中考察。艺术史家赞同历史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思想的行为都破坏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职业规范。

要警惕历史概念——其实是大量单词——的连续性使用,任何历史的单词都是有语境的,如果不能用更为具体的词句表述一种历史现象或者案例时,就必须将旧词复杂的上下文交代清楚。无视“能指”与“所指”漫天漂浮的人,就无法澄清历史的天空。

公众的思维习惯表现为:今天是辉煌,过去是废墟;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过去是辉煌,今天是废墟。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关键词”很可能是寻求真实的过程中导向歧途的指示牌。

历史涉及的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所以是安静的。

历史写作需要想象力,当然,这个想象力建立在资料关联的基础上。准确地说,历史写作的想象力就是对资料进行语境判断,而不是杜撰没有发生的资料。

优秀的历史情节本身就是准确的历史判断。

未被书写的历史不是历史,未被传达的历史不是历史。

知识背景、性格与趣味,影响着一个人对历史写作的方式:叙述的或概念化的;或者说是故事的或结构性的。

所谓“复原历史真相”仅仅是重写历史的一种表述。什么事实、什么证据和什么安排方式是呈现历史真实的要素?

历史的细节也包括天气、色彩和路边的一棵小树这样的东西。

历史写作的艺术性仅仅体现在对细节的恰如其分的安排与布置。

历史以写作的形式呈现,写作一开始就是创作。

系统、周期、模式甚至意义,都有可能是理解历史的陷阱。

事件之间的关联通常被称之为因果,但是,我们知道“因”经常是偶然的。

材料是思想的证据,不是观点的原料。

理解艺术可以借用人的共同心理资源,例如:直觉、趣味以及无意识反应,而理解艺术史必须加上context或(和)background。
没有context的写作不是历史写作。
历史有复杂的故事,但历史需要明确的立场。
对历史有时是靠瞬间感受到的——由于某种或某些因素影响的结果,但是没有写作,这个历史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也只能在写作中出现。那个开始被感受的历史因为没有被描述也就不存在了。用残酷的话说,就是从来就没有那个历史。

有context的写作不一定是历史写作,但是,没有context的写作肯定不是历史写作。
由于历史研究经常是以问题展开的,所以,基本上讲,历史学天生就带有批判性的特征。

历史是这样一面镜子,她让你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如果你在历史这面镜子里找不到自己,那你就到死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
历史是将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的工具。

只有历史书,没有历史。
没有句号的事件,都是今天的事件,哪怕它发生在20年前。

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

1 吉本:《回忆录》,载入威廉史密斯所编,密尔曼等三家集注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英文本第1卷,第150页。
2 吉本:《回忆录》,载入威廉史密斯所编,密尔曼等三家集注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英文本第1卷,第190页。
3 转引自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第292页。
4 转引自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下卷,第4分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78页。
5 转引自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第260页。
6 转引自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78页。
7 MariaLuciaG.Pallares-Burke)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TheNEWHISTORY:ConfessionsandConversation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5页。
8 [英]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斯-伯克(MariaLuciaG.Pallares-Burke)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TheNEWHISTORY:ConfessionsandConversation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40页。
9 [英]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斯-伯克(MariaLuciaG.Pallares-Burke)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TheNEWHISTORY:ConfessionsandConversation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76页。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