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事件 一个馒头的血案 许霆盗窃案 宋庄房屋案 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 艳照门事件 克隆人事件 拉萨打砸抢烧事件 瓮安打砸抢烧事件 CNN事件 兽兽门事件以及各种“门”事件 …… 中国当代艺术圈中从79星星美展以来进入艺术史的事件也不断出现: 如: 1986年厦门达达焚画事件 1988年魏光庆“自杀计划’ 1988年盛奇等人“观念21•太极” 1989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7个行为艺术被封展 1994年张洹“65斤” 90年代中期东村行为艺术裸体被抓事件:马六明、张洹等 1995年王晋“娶头驴子” 90年代末期尸体及动物材料做作品遭到质疑:“后感性展”及“对伤害的迷恋展” 2000年杨志超《种草》事件、朱昱《食人》事件到近期的舒勇“泡泡事件” 2000年吴高钟《五月二十八日诞辰》 2001年何成瑶《开放长城》 2007年艾未未《童话》 …… 从上列事件看出,不论现实社会事件,还是艺术事件都有共同的特点: 事件的特殊性、新闻性、轰动性、刺激感和争议性给现实社会或文化艺术带来了很大的波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社会或艺术事件,与现实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反映。事件多以触及道德伦理为焦点,涉及政治、暴力、色情敏感的困惑话题。对于艺术事件的价值判断,我们也在寻找一个规律,这需多方面分析和论证。总之对事件的定性,还需考虑时代性——总体的社会观念的和背景: 1.每个时代艺术事件也不同,有的事件在历史中定性很积极但现在看起来又很荒诞,在现在看起来很正常未来又可能很荒诞,要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情境。这也是事件的特点之一:争议性和不确定性。 2.积极的运动如:女性主义运动、反战运动、种族抗争事件,可以改变整个时代人们的观念,促进法律完善和社会自由和民主,因此积极事件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消极的事件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我个人有些看法:艺术史中的艺术事件与负面艺术社会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这几个方面有关。 一、艺术史中的行为艺术事件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及生存感受,并具有中国情境,非片面化的生存困惑,同时具有敏锐性。 二、艺术史中的行为艺术事件应该艺术语言和感受在国内具有敏锐性。语言不能过于陈旧、话题老套,放入艺术史加以判断。炒现饭式的新闻,很多新闻具有没文化全凭胆大的特点,过于苍白。 三、艺术家的身份、个人经历、作品延续性和目的需了解和掌握,不能把投机份子当明星混入艺术史。艺术事件要有探索性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生存状态,如二战后背景下德国“新表现”的历史批判精神;一战背景下的达达主义的反叛,美国消费情境下的波普思潮。在中国讨论媒介样式的前卫性意义不大,只能讨论当下中国的生存背景及文化针对性,中国区别于自身以往历史并区别于西方的生存感受的东西,须抓住国外语言方式的变异在中国的意义,也就是二手现实也要考虑先验性,不能炒作三手艺术,不能把艺术史事件混同于社会新闻事件。
对媒介价值的误读
艺术批判的勇气固然重要,但是“没文化全凭胆大”的行为也容易成为某些艺术家哗众取宠的策略,这样的艺术家把触及敏感作为一种炒作的时候,就失去了艺术表达的真诚和独立性,我们需要根据作品意图、语言表达经验、人品身份等综合因素判定其价值。不能一味推崇刺激和叛逆而失去人性,造成观众的误读。因为行为艺术不只是表面感官刺激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我们也不能像前几年XXX出版的《以艺术的名义》将艺术行为一棒子打死。从这次我们选作品过程中客观地发现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语言和触及的话题很多样化,作品语言表达很讲究。然而整体来说国内作品触及个人生存的困惑更多,也易造成作品的单一和概念化,对当下时代的新感受触及不够。行为艺术价值判断的不准确是造成作品误读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行为艺术不是没有价值判断的规律,而是缺少深入判断的环境。行为价值判断要关心两个大问题:一、行为的语言,不同的媒介语言需要选择随之变化的道具、行为、表演、情境、互动性和行为之外的跨界(如与话剧、音乐、多媒体、绘画、装置的交融)。这里从语言表达引发的摆拍之争、风格化和符号化的争论、作品简洁与复杂、展览现场与非展览现场、直接与间接表达都是深化价值判断问题。我个人认为非展览现场和展览现场感不是判断的绝对问题,重要的是体验和怎样适合你感受的表达;摆拍行为则更适于摄影领域,图像的结果在那个领域更适合;而关注多元话题和焦点变化的艺术家并不是就是没脉络,在现代古典向当代的演变中一个艺术家话题的多变更有活力,避免了风格化和符号化的束缚;行为过程的简洁与复杂表达、直接与间接性都不会阻碍艺术的价值判断,更重要的艺术家把握表达的能力,我们不能以个人偏好的不负责判断,避免对其价值的误解。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感受的真诚、当代转换、个性与公共化判断。艺术不论历史、现在、未来和永恒话题都需以当代语境进行艺术转换,便是作品具有当代人的思索和公共性,而区别于其它时代。前一阵在《xx时报》发表了一篇“行为艺术死亡”的论调文章,其实也是个老话题,没有什么新鲜感:曾经当摄影出现时便有绘画死亡的论调;电脑出现便有摄影死亡的论调,这些绝对化的论调永远是一种炒作或具有意识形态的用意。任何一个媒介只要出现了,都不会死亡,因为它只是一个表达方式,可以用当下的语言和感受带给这一时代人新的思考;甚至语言和感受两者取一,加上文化的传承、强化和转换都可让艺术具有活力,任何已有的媒介都不会死亡,行为媒介之死也是对行为艺术的误读。
结语
二十多年来行为艺术经历了中国由朴素封闭步入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冲击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对行为艺术的观念误读也应该慢慢改变。正当行为艺术由2005年前的高潮走向低谷的时候,“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希望给受到了很多商业化影响的艺术家带来了一些信心,06-07年的市场泡沫式冲击不代表行为之死。能在宋庄美术馆展出,也将突破目前国内美术馆尚未系统的、合法化为行为艺术展出的禁忌。这次展览只要展出一天就算成功,也借此改变这么多年来社会对行为艺术的误读和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