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杨小彦:行货与趣味排他性
                            
日期: 2010/12/27 4:50:15    编辑:杨小彦     来源: 99艺术网    
其实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关于“行货”的准确定义。所有指责“行货”的说法,大概都可以在公认的“大师”身上找到相应的证据。比如说,“行货”指的是一种重复生产,可有哪一个大画家一生不在重复自己?难道他可以每天都画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吗?即使是多变的毕加索,一生也不过是几种风格而已。况且,他一辈子也没有画过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画,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对象刺激下诞生的。他不重复,还有谁不重复?又比如说,“行货”指的是一种艳俗,可是我们今天的画坛已经流行有“艳俗风格”了,艳俗画家们发现人间有多少种艳俗的样式,就大方地、不顾一切地照搬过来,以便去好好地艳俗一把。再比如说,“行货”指的是一种熟练,一种过度的烂熟,可世上又有哪一种“成功”的描绘不是靠熟练才练就出来的?“艺术”是一个雅词,说出来让人肃然起敬,可从普及角度看,“艺术”也不过是手工艺人的一种熟练把戏罢了,熟练了不也就“行”了吗?! 再比如说,“行货”指的是一种讨好,一种献媚。可从某种意义来看,世上又有什么艺术不是讨好、不是献媚的?讨好中产阶级固然不好,可讨好大众就好了吗(估且不论所谓“中产阶级”趣味和“大众”趣味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仔细讨论的难题)?讨好革命已经证明和真实的革命没有太多关系,而且还会演变成极权式的“颂歌行货”版本。那么,讨好自己吧,自我表现吧,可自我表现也难以长久,也会成为另外一种过分自爱的“行货”而遭人唾弃,最后会变成一个“艺术祥林嫂”,除了唠唠叨叨,就别无所长。
  
  况且,对趣味还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行货”的过程。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艺术界中有一批坚定的现代主义者,不顾中国社会的实情和大众的趣味,大胆引进马踢死[2]和毕加索的风格,其中有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在这些狂热的中国现代主义者当中,有一个广东人叫赵兽,当年画一种接近抽象风格的作品。此人后来居然消失了。1949年以后在一家国营农场务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的陶咏白编《中国油画一百五十年》,收进他一幅早年作品,人们才发现他还活着,广州还有这么一位中国现代主义的“活化石”。当广东美术馆的有关研究人员找到他和他的后人时,这位“活化石先生”的自我定位是“东方毕加索”,他的儿子也认同父亲的这个定位。研究人员对这个定位只能听之任之,因为,赵兽用一生的代价来博取“东方毕加索”的称号,后人是无法轻易嘲弄的,除了敬佩以外,还是敬佩。但是,从历史眼光来看,赵兽的意义并不是他真的成为了“东方毕加索”,而是,他的命运昭示了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真实困境。
  
  让人感到难以忍受的是,今天如果有谁不仔细分辨就去摹仿毕加索的风格,就去学习马踢死的线条和色彩,大概是得不到什么更高的评价的,甚至会被指责为“缺乏创造力”。如果有谁过分熟练地运用他们的风格时,那么,“行货”这个可怕的词就很有可能会降临。
  
  当然,行文至此,我得赶紧声明:我是一个反“行货”主义者,因为我毕竟在艺术界工作,多写与艺术有关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更多地把年轻时的热爱转变成了一种分析。[3]而一旦我用分析的方式来观察艺术江湖时,我就不期然地发现了“行货”这个词的普遍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趣味排他性倾向。讨论趣味排他性的具体状况不是本文的目的。我怀疑人们即使用很长的篇幅,也不一定能够谈清楚这个复杂的问题。[4]我要承认的只是,“行货”是什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而它所指称的趣味排他性才是最重要的,是造成艺术界千变万化的江湖格局的原因之一。这充分说明趣味的基本含义就是排他,就是区别你我他,而“行货”只是其中一个常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同时又不知所云的词而已。也就是说,艺术界在拒斥“行货”上达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原因就是这个领域的精英们实在太关心自己的“非依附性”了(闹独立的一种“学术”说法)。虽然艺术江湖大得很,彼此风格千差万别,有高有低,有雅有俗,但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要求独立,一致反对“行货”(尽管不知所云),这说明艺术独立问题真的很严重。反过来说,这更证明我的一个看法可能是符合实际的:所谓艺术的独立是不存在的,因为艺术不是别的,艺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政治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人们不再从艺术中感受到任何自由时,其实责任不在艺术本身,而在于操纵艺术的权力。这也就是说,“行货”只是一种不假思索就可以套用的说辞而已,隐藏在趣味排他性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权力之手,才是最重要的。有意思的是,这只手本身往往很“行”!
  
  [1] 见贡布里希《探索文化史》,载《理想与偶像》,范景中等译。
  
  [2] 徐悲鸿语,表达了他对法国现代主义的憎恨,坚持写实主义的信念。具体见王震编《徐悲鸿文选》,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 我研究艺术多年,发现“艺术”一词的确无法准确定义,我们只能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对艺术这一现象做出合适的反应。在这方面,我信守贡布里希的名言:从来就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或者,我们把这个说法向前推进一点: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艺术概念,只有具体的艺术现象,有以“艺术”命名的一种带精神性的社会实践。当然,从热爱艺术的角度出发,我的这个立场的确让人沮丧,所以才有人写文章批评我,说一个研究艺术多年的人,最后怎么竟然对这个伟大的事业产生了怀疑。我觉得批评者是好意,至少我无法指责“热爱艺术”。然而,毕加索有一段话却说得好:“没有比将军手上的指挥刀和画家手中的画笔更让世人感到害怕的了,但人们却没有勇气把艺术驱逐出他们的视野之外,因为他们需要附庸风雅。”贡布里希的话见范景中翻译的《艺术发展史》的导言,天津人美1987年版。毕加索的话见“与泽沃的谈话”,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美术》,哪一期忘了。批评我的文章见王威廉的《作为伪问题的艺术与政治:兼评杨小彦先生的<艺术为什么服务>》,见2006年的《粤海风》。
  
  [4] 关于趣味的讨论,人们可以参看哈斯克尔的有关著作。对哈氏介绍最好的中国学者,我想应该是中国美院的曹意强教授了。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