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微博是促进社会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
【主持人】陈雪莲 本报记者
【嘉宾】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中国网民喜欢利用微博,而是传统媒体渠道缺失本身导致的补偿性满足
《国际先驱导报》:今年以来,无论是宜黄拆迁还是河北“李刚事件”以及上海火灾,微博都参与其中。在你看来,微博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喻国明:微博是一个个人媒体,是个人如何向社会喊话和向社会表达的工具,它构成一个微观结构,这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意见表达的均衡性和对真相追逐的空间,都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社会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Q:微博呈现的中国特点是什么?
A:中国网民中利用微博和博客关心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实际发生量很明显,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中国网民喜欢利用微博,而是传统媒体渠道的缺失本身导致的补偿性满足。这表明我国在传媒体制方面需要调整和改革,需要更加开放。现在由于新技术的突破,很难保持过去的一套体系,与其被动地逐渐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还不如主动改革,微博对于传统媒体的改革和传播体制的改革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促进。 Q:现在全国很多省市的公安部门都开设了微博,例如“平安北京”,你如何看待公安微博的出现?微博的网络问政功能应该如何发挥?
A:这在西方是很普遍的。在美国,法律不允许官方插手媒介,所以很多官方机构直接利用微博等网络手段向公众喊话和表达,并不需要媒体的中转,所以西方的政治家和政治机构开微博很普遍,微博是他们沟通渠道的一种重要补充,但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的是民众的信任和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所以以微博这样亲民化的形式来体现这种沟通的姿态,这是中国的一个特点。
Q:应如何看待微博的负能量?
A:任何一个东西都有所谓负面的作用和影响。首先中国的网络本身还处于孩童期,它可能有些任性和调皮,但就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他任性调皮,就把他捆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这对孩子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打压。所以我们在做相关的舆情监测时,提出一个建议:不要像对待“文革”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那样去对待网络上出现的比较不太符合主流想法的内容,应该给他一定宽容度和生长空间,对于现实有危害的内容可以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来惩处,但不应该殃及一般网民。我觉得微博网络治理的一个原则是不要扩大化,不要用太过严厉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