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象:中国当代奇观电影的现状 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电影界正在悄然兴起一股追求视觉冲击的“奇观化”热潮,以张艺谋为代表的我国“第五代导演”纷纷走上“奇观化”的道路。从《黄土地》到《红高粱》,再到《英雄》 《十面埋伏》,视觉冲击的“奇观化”态势在逐步加强。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无极》的m现,更是把“奇观化”发展到极致。在这些奇观电影中,中国传统的颠轿民俗、声势浩大的宫廷之争、精湛飘逸的“舞之武”、鲜艳夺目的菊花阵容、广袤荒凉的沙漠、苍翠幽静的竹林……构成了一道道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让观众过足了视觉瘾,也引起其他影片争相效仿,奇观电影因此取代了传统的叙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主导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影圈子对所谓电影“奇观”创制的关注是在西方电影技术日益发展、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中的“奇观”不断压迫下产生的。从20世纪中叶中国中影公司开始引入所谓的“大片”起,诸如《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等电影给了中国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对原本注重叙事功能和伦理价值的传统中国电影起着一定的误导作用:电影要好看,就要创作出足够阔大精美的画面,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吸引魅惑观众,从而达到理想的票房收入。殊不知,这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的叙事电影无不以深刻思想内涵、诗意化的表达见长。这也适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东方民族习惯于诗性的思维。这是一种以具象为主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采取‘以己度物’的方式去感知外物,以类比的方式去区别和把握外物,以象征、比喻、意会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思想。”而仔细分析一些奇观电影的案例,我们会发现,由于奇观电影将着力点放在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的身体(特别是女性的身体)、人的行为上,对这些视觉元素过分地放大和夸张,把奇观画面凌驾于影片内在深层意义之上,画面影像的“能指”与意蕴的“所指”因此而分离,甚至于能指消解、遮蔽了所指。奇观画面一味追求能指的丰富。“能指就是能指,其背后不再负载特殊意义的所指,现象就是现象,其背后不再有任何本质。”这样一来,大量奇观画面的拼贴、堆砌,必定导致图像的泛滥。进一步而言,如果这些奇观画面与电影的叙事逻辑结构连接不密切,那么这些构成奇观电影核心
的画面对观众的意义也就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感官刺激。在观影的过程中,面对奇观画面的轰炸,观众会失去其主体性和辨识能力,整个视听感知完全被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遇见的视觉盛宴、欲望大餐所惊惧、震撼和征服,而那些原本对电影欣赏来说举足轻重的心理反应——比如思索、鉴别、推理、感受、联想以及悲喜情感等,都会被最直接的“看”和“听”所取代,这显然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宗旨不符。就以典型的奇观电影《十面埋伏》来说,画面的“奇观”是其亮点和卖点。牡丹坊击鼓、树林追杀、花海遭袭、竹林被俘、草原决斗,这些具有奇观价值的场景占去影片十几或二十几分钟的篇幅,而人物和故事都被集中、局限在这几个基本场景中来展现。在这些桥段中,导演把目光锁定在种种奇观场景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逻辑与含义都变得不再重要。画面的奇观性被置于决定影片艺术形态特征的崇高地位。这样一来,势必导致人物形象粗糙,故事逻辑性不强,而影片的深层意蕴更难以让人称道,这也成了目前中国奇观电影的通病。 三、反思:中国奇观电影的发展走向 从《十面埋伏》到《无极》,中国两个顶级奇观电影导演都没有摆脱奇观炫耀的乐观态度。这不由得让我们对中国的奇观电影发展产生忧虑。电影的奇观性固然重要,精心营造的影像造型会给观众留下长久的印象,起到语言文字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影像并不能决定电影的一切。“一部影视作品真正愉悦观众的,一方面是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和情绪张力的影像,另一方面则来自故事的叙述。前者直接给观众提供视觉快感,后者则可以诱发、刺激、维系、发展视觉快感。”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以影像传达创作者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意义,精湛的画面和深层的思想内涵应该是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由此丽见,中国奇观电影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片面以奇观场面的营造来取胜。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影戏”传统,这是中国电影具有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越是商业化,越是要走向世界,这种民族性越加重要。电影工作者在营造画面奇观、追求利润的同时,要注意协调电影本身的属性,要以正确的思想内蕴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思想所好,这样才能在提高大众精神层面的同时,使得电影获得良性循环,并最终获得利润的最大值。如若盲目地效仿西方大片,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片面追求利润,而不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奇观电影势必走向低俗和没落,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