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从杜尚到当代:被展开的盒子
                            
日期: 2011/1/11 9:23:32    编辑:刘逸鸿     来源:     

任何事物,都有至少两层的含义,而且这两层含义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所有的理解和阐释空间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事物本身具有的这种矛盾的属性。艺术,所要做的就是揭示出并让人看到这种日常事物状态本具的矛盾性,探索多维度的事物的一元本质,这一元本质被命名为”真理“,”真实“,“自我”等等。因为这种事物的矛盾属性和一元本质的存在,任何事物,包括艺术,都应超越各种两元对立的趣味划分和对立的价值判断,具有了共时性和暧昧性,也就是说具有了“当代性(当下的复杂多元和变化运动的特性)“,艺术品的”意味“和”价值“由此产生。

正是意识到了艺术和一切事物本具的矛盾的属性及其产生的荒谬状况以及万物的一元本质,杜尚声明:“创造艺术是没有用”的,因为,任何创造性行为都无法超越这种存在本身的矛盾荒谬性,因为这个一元本质所本具的一致性意义不容许任何超越性行为和动机作用于它自身。简单点说,我们不需要超越生活,因为生活是无法被超越的,我们不需要超越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超越性行为,所以,他本人后来放弃了艺术实践活动,而去下国际象棋。从个人角度来说,杜尚并非是在做秀,或者刻意玩什么“行为艺术”,而是因为,他看到了:没有一件艺术品能完美的表达艺术家的激情,当然也就无法减轻他的痛苦。艺术创造本身是一种移情活动,就是将自己的感情情绪转移到画布上或者其他的创造实践中,这种转移实践需要媒介和语言作为桥梁,而杜尚意识到一种语言(情感)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想想汉语的诗歌转化为英语的面目皆非的样子吧。语言转化过程中会丢失大量的东西,特别是情感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的时候。

但是杜尚的学生,德国现代艺术家博伊斯不这样来看待艺术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对于人生而言,大有用武之地。1943年,德国空军飞行员博伊斯的飞机在苏联西伯利亚荒漠上被击中,返航时因机械故障而紧急迫降,飞机撞毁,博伊斯本人摔出舱外,驾驶员当场身亡。在坠落飞机的残骸中博伊斯昏迷了又清醒好几天,伤势严重。后来被草原上的附近的牧羊人所救,以油脂替他敷伤口,并把他卧卷在毛毯中保温。这成为了评论者最喜爱的题材,说之所以后来博伊斯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油脂、毛毯、铜、红十字架,都是因为这次人生意外。战后的博伊斯始终处在深深的创伤之中,无法自拔。他先是与未婚妻解除婚约,然后经常接受精神治疗。有时候,认真地考虑自杀。幸好,还有艺术,可以搭救自己。他写道:“疾病几乎总是生活里的精神危机,过去的经验和思考应当被丢弃,而融为积极的转化。” 1958年,博伊斯在Cleve疗养院获得一个房间当工作室,做了一些公共雕塑。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一整套关于艺术的想法,他知道该如何实现。他写道:“艺术的目的是使得人们自由,因此艺术于我是关于自由的科学。”

他反对权威,1972年10月,教授博伊斯和54位申请入学而未得许可的学生一同占领了大学的教务处,他要求教务处全数录取这些学生。很快,他就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艺术与研究部长解聘并被警察逐出学校。被解聘的当天,他在教务会议上激烈陈词:“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是猛兽,必须抵抗它。我赋予自我的责任是摧毁这只猛兽。” 于博伊斯,艺术是心头已经

烧开的沸水,不得不冒出蒸气;于他艺术不是游戏不是娱乐,是疗救,是不得不说的表达。杜尚用虚无反对权威的途径,博伊斯并不赞许。博伊斯并不把作品当作游戏。他从不区别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一切行为于他,都是艺术,也都是生活中积极的行动,他说: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博伊斯还成立过德国学生党,为学生发言,目标在于打破国家利益,绝对地解除武装,不用**,欧洲与世界一体化,用新的观念从事学习、教育和研究。博伊斯在1982年在卡赛尔市内开始种树。5年,7000棵橡树。他本来想把这个计划推广到全世界,但他在1986年便病逝。最后一棵树,植在卡赛尔街上时已是1987年。波伊斯的艺术实践是关乎人心,放弃自我的,他永远都在语言的解释范围之外。

语言,乃障道之因缘。先不说艺术是什么,先问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活着,工作,思考,实践,这意味着什么?对“我是谁”的追问,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艺术实践的全程。无论是梵高还是塞尚,马蒂斯还是高更,杜尚还是博伊斯,布朗库西还是贾克梅蒂,他们的艺术实践都提出了这个很有宗教感的“我是谁,往哪里去”“存在主义“式的问题。虽然艺术绝对不是哲学和宗教,但是艺术实践有点类似哲学和宗教实践,考虑的更多是自己的生命终极问题,原始人和远古人制作陶器和面具这是“设计”,也是“艺术”,同时,这也是宗教实践,因为设计,艺术,宗教三者是人与“未知”与“自我”的相遇。人们在物质上施加自己的意志,凝铸自己的精神,设计,艺术,哲学,宗教成为人寻找自己存在的证据。

西方有一种叫做炼金术的行为,就是通过把一些平常的元素经过化合来产生金子,设计,艺术和宗教都有这种点石成金的点化或者说转化能力,人们在对物质要素进行组合创造的时候,就是在经历灵魂的炼金之旅,这种灵魂炼金的工作,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来说叫“修炼“,在儒家叫”修养“,在佛家叫”修行“,都是通过对物质元素的实验创造来取得的,因此,在我看来,艺术和设计究其本质,是一种与宗教等同的神性的工作。所谓的“神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灵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天地和人并列为“三才“,我们人的肉身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是十分脆弱渺小的,但是,我们的智能和灵性,使我们可以认识天地,领悟自然,我们的灵性可以让我们领悟并创造,主动的设计和创造一切有利于人的生存的东西,因此,艺术与设计是我们的神性,即灵性的表达。设计是一种表达方式,艺术也是如此,不管你认为艺术是什么,他说到底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如杜尚所言:“艺术的真谛是本来虚无,这就是艺术所揭示的,不存在任何风格和手法。允许一切可能存在。”

杜尚是决绝的,所以,他成就巨大。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将自己逼上绝路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信以为真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扯淡,他说:“我不相信‘个体’这个词,这个词是人造出来的。我拒绝接受任何现成的东西,我怀疑一切。我不是那种渴求什么的所谓有野心的人,我不喜欢渴求。首先这很累,其次,这并不会把事情做好。我并不期待任何东西,我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期待是需要的一种形式,是需要的一个结果,这个情况对我来说不存在。因为到现在为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东西也没有做,我觉得挺好。活着,画画,做一个画家--从根本上不意味着任何东西。实际上在今天事情还是这样。一个人想成为画家,是因为他想要所谓的自由,他不想每天早上去坐办公室。我不觉得艺术家是那种必须做出什么东西来的社会角色,好像他欠了大众什么似的,我讨厌这种想法。我有兴趣的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做出作品的人。从根本上说,我不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功能,他和其它任何人是一样的人。他的工作是要做某种事情,那么商人也是要做某种事情…艺术’这个词是从梵文来的,它的意思是‘做’。现在每个人都在做些什么事,那些在画布和画框之内做东西的人就被称为艺术家。起先他们都是被称为工匠的,我更中意这个称呼。无论在世俗的、军事的、或是高雅的生活里,我们都是工匠。我不觉得艺术很有价值。是人发明艺术的,没有人就没有艺术。所有人造的都没有价值。艺术是一种瘾,类似吸毒的瘾。艺术家也好,收藏家也好,和艺术有任何联系的人也好,都是沾了这种瘾。艺术的存在绝对不是如同真理的存在一般。每天在这个世界上有6000个展览在举行,因此,如果为一个展览,艺术家就认为是他艺术的终结,或相反,是他艺术生涯的高峰,不是有点儿可笑吗?你必须把自己看成六千分之一,就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本来我们这个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就是小而又小的一点, 人们又老要摆出一种权威的面孔,这一点难道不够让人觉得好笑吗?所有这些玩笑--上帝的存在,无神论,决定论,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死亡等等,都是一盘被称为语言的棋局中的子儿,只有当一个人不介意在这盘棋局中的输赢,它们才会对于他有娱乐作用。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我不觉得我做的东西可以在将来对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如果你愿意这么看,我的艺术就可以是活着,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那是不留痕迹的,不可见不可思的,那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用王瑞芸女士的话说,杜尚这个人是“无我”的。他知道,一个人一旦被“我”抓牢,他就是个终身囚徒了。 因此,杜尚也是精明透顶的,他一直都在小心逃离这个“我”的“追捕”,他把这个称为“一生的战斗”。 “摆脱我自己”这是多奇怪的要求啊。比如我们或许可以要求自己摆脱财富,摆脱名声地位,可怎么能够摆脱自己呢?这样的思路,我们只能在佛教中看得到,那便是“无我相”,或者是庄子说的那种“至人无己”,和到底是我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我,就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疏离。那是难以达到的感受与境界。

杜尚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十分巨大的,他默默的用他的生活和少量的作品在消解艺术的传统本质,而将自己理解的精神代入艺术,又将艺术代入他的生活。这样,就在存在的层面上为艺术赋予了新的路径或延展的可能。他的反艺术思想迅速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造就了无权威无领导风格的后现代艺术以至当代艺术的开放局面。正如现在所有的古典绘画无法超越文艺复兴的框架一样,现代,后现代,当代艺术也无法超越杜尚和博伊斯的框架,杜尚和博伊斯形成的观念体系可以把一切艺术创造实践行为装到他们这个观念盒子里面。正如塞尚和毕加索所形成的观念盒子可以把很多现代艺术风格流派装在里面一样,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当年成立时把“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作为该馆收藏的基本学术线索不是胡来的,”小便器“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件名作也不是荒诞无稽的,这里面有深刻的文化逻辑和艺术史逻辑,当然,这也是美国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名利场逻辑和情境逻辑使然。不过,到了此时的当代社会,我们可以把这些观念盒子一一展开了,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盒子“,而是展开的不同的平面----正如立体主义的画家们追求的那样,将一个盒子的六个面全部摊平。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是平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这是一个只有“当下“的时代,谓之“当代”。这时,我们看到那些被展开的由人的意识观念所产生的”观念盒子”其实本来什么也不是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折叠这盒子,而这,正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从马奈到玛格丽特,从塞尚到毕加索,从杜尚到博伊斯们所洞察到并在他们毕生的艺术实践中所要证明的。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