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反叛:影像奇观下的身体现代性 |
|
日期:
2011/1/14 10:07:24 编辑:徐向阳
来源:
新文网 |
|
长期以来,着衣的身体是文化的产物,“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而衣着往往成为对身体进行裁判的社会力量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形象女娲,在视觉上为笼统的服饰而缺乏性征的特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动,在服装潮流上,以“街头流行色”为修饰身体的方式遭到放逐,能展示女性特质包括身体曲线的服饰占据了主流,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便在这种感性的经验尝试中探索着。从高跟鞋到美容院、由LV到牛仔裤,时尚的觉醒成为人们追求个性的审美标准。身体是日常生话审美化的接受者,对于身体性的美学思考,由于个体的惟一性,在身体伦理大异其趣的背后,隐含着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对人的塑造。市场经济以来,身体逐步为商业化所标贴,受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和日益发达的后现代理论论述的影响,身体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最为突出的主题意象之一,身体写作、身体意象的大量涌现,突破了视觉禁忌,为感性欲望的伸张提供了审美形式,对僵化的文化价值格局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书写。
二
对传统美学的质疑乃至颠覆,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命题之一,一度曾被缺席的身体置于话语狂欢的中心。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科学的变革,摄影术的出现让现代传媒从技术到创意日新月异,商品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中心主义以全视机器使无所不在的看与被看相互交织在一起。视界整体对于身体的态度在当代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变化,作为话语与规范时尚表达,品质作为阶级身份的象征不再那么明显,文化工业、时尚杂志与消费趣味的杂糅使大众审美文化的身体影像变得难解难分。 鲍德里亚认为,在电子传媒的符号之下,每个人都狂热地追随时髦的拟象模式,消费娱乐的行为模式泯灭差别,宇宙成为一个可不断自身复制的世界,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世界通过视觉机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拟象与现实毫无关联,更无需形而上学,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以技术真实取缔生活真实的视觉拟象致力于制造一种形而下的意义,文字想象被工具理性改头换面。海德格尔认为把“逻各斯”理解为“言说”是不够的,因其本义是“让看见”而进行的“展示”。美学的视觉转向反映了社会的权利和社会不平等的差异,今天图像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当代视觉文化不再单是反映我们所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更在创造这个世界。个体与民族的信念、价值和欲望也在日益通过图像被建构、被折射和被扭曲,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视觉逻各斯。 主流电影所建构的叙事时空中,男性成为主导的、叙述的与时间性的存在,而女性的存在则是客体和空间性的。妇女革命从服饰开始,吴吴在《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中对当时的妇女服饰的研究,指出妇女服饰就是一出漫溢喜怒哀乐的通俗剧,包含了;“梦想”——截发男装,渴求取得与男性一样的地位“痛苦”——束胸,阻止乳房发育;“恐惧”——因衣着触犯封建禁令,受到惩罚;“欲望”——解放身体,衣着暴露;“愤怒”——断发短衣,加入社会改革运动的社会性变动。遭到严密监控而处于抑制状态的身体意识,从上世纪中国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全新时期开始,经历十年浩劫的灵魂与肉体、文质与身心在长期的冻结中已经苏醒,当虚假的人性论遭到不应有的强化时,其道德谱系一旦冰释,个体情感由宣泄一度狂欢。20世纪50、60年代服饰作为女性解放的阶级符号,市场化条件下淡化女性性别特征的中性化倾向,男子气概与女性特有的柔性魅力使女性求职者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消费社会奉行的娱乐至上原则在根本上是让身体快乐起来,大众文化在主体上就是身体的消费文化。新时期,身体在艺术创作中的复归,“自由、人性,解放”已经成为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强劲的音符,通过对性的再现,影视文化完成了对于完整的爱情和人性的新阐释,带有浓厚的启蒙主义色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