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回望连州)费大为:寻找“颠覆点”
                            
日期: 2011/2/12 9:36:41    编辑:费大为,严潇潇     来源:     
当然,这里需要提到摄影节总监段煜婷的作用。她对中国摄影界的情况十分了解,对作品有很好的判断力。她充分肯定了我的发现,对我是很大的鼓舞。另外,我刚才说的方法并不能涵盖全部参展作品的情况。有个别摄影家的投稿,一些成名摄影家的新作,一些朋友的推荐,对我构成展览的名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一个终级主题
作为总策划人,费大为为今年的连州提出了一个相当具有终级意味的主题:“这个世界存在吗!”,表面上显得有些大而空,却是来自于一系列长期的思考。艺术究竟该如何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表达什么,又如何去表达?
费大为:我希望这个摄影展指向的不仅仅是摄影的问题,而是比摄影更大、更本质的问题。因此有了这个题目。
《这个世界存在吗?》,这个提法一开始我是从一本法国的科学杂志中看到的,当时确实吃了一惊。而这个问题并不是来自玄学,它是从物理学研究中提出的最新假设。最新的物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可以证明微观世界中次原子粒子运动的方式,除非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仅仅是一个幻象,是人类意识的投影,是人脑中的一个全息摄影。而实际的世界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很可能仅仅由一些信息构成,其中每个事物同时也包含着所有事物。
世界很可能不是坚固的实体构成的这个想法是令人兴奋的。这不仅关系到物理学,也是关系到我们究竟是如何生活着的大问题。世界由信息组成的这一种思想也来自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的理论。人被人造的信息与图像包围、所隔绝、所窒息。因此,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政治”。
鲍德里亚曾不止一次地质疑这个世界的存在。恰好,这位深刻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也提出了他的摄影理论,在西方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切难道不是有关联的吗?
发现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那种认为语言本身不重要,它只是拿来为内容所用的看法,实际上植根于传统物理学的时代精神。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认为语言中的现实等同于自然中的现实,然后把观点灌入给这个混合的现实,就算完成了艺术的创作。提出这个世界存在与否的问题,正是对这种简陋的工具主义的一个釜底抽薪的颠覆。
摄影并不等同于现实,更不等同于概念。摄影如同一切艺术创作,是创造一种具有指向性的幻觉,它通过隐喻把语言的所指和能指统一起来,建构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现实。摄影艺术不是对现实或概念的插图和使用说明书,而是一个和现实有关而又区别于现实的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它也不是对现实的价值判断,而是假托现实的一种诗意发挥。
那些真正决定摄影作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恰恰是文字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那部分,也不能用概念和风格类型去划分。因此,与一篇政治批判的论文不同,艺术中令我们震动的不是公共性的主题,而首先是个人的特殊视角,其次是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一些貌似在谈论同样主题的作品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质量差异,而这个差异正是和艺术创作中最为本质的因素有关。对这些差异的辨别可谓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语言貌似要代表客体,但是它不仅不能代表客体,反而使自己也成为了一种次级的客体。这个“次级客体”企图操纵我们,而我们也企图操纵它。艺术家的全部努力就是在于对语言的驾驭,只有通过这个渠道,艺术家才能对社会发言,他的发言才是有效的。
所以,世界是否存在,最终取决于我们究竟如何去处理这个世界。语言不仅是形式,语言也是本体,语言包括了内容,而且它是自由的,个人化的、处于不间断的运动状态,它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无论它是否传递了政治的信息,它都必须是其他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唯一的形式创造,语言才能获得它的合法地位。

原发的新气象
采访中费老师常提及“让新鲜空气进来”,这也是他与其他策划人在面对那些前所未见的年轻人的作品时的态度: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更多的东西到这个体系中来,再以一种扣问本质的姿态来回到根本的问题上。
费大为:我们要将新鲜空气引进展览,只有这些没有被体系污染的年轻人能做到。只有他们才有这种感知力,才会达到创造的真实性。他们让我们呼吸到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一种新鲜活泼的生活态度。老一辈摄影家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追求所谓“好作品”的气质,这是老化的象征。可能年轻摄影家的摄影在以后也会有所变化,不过这没关系。作为策划人来说,发现一些新的创作取向极为重要。把深刻的哲学、最新的科学观,和最鲜活的艺术现象融合起来,是这个展览的用意所在。我不是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我想要观众有所反思:所谓艺术的“真实性”是什么?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怎样去改变我们的世界?
我相信这个展览已经有了自己的性格。很多作品具有创作“原生态”的气息,其中有沉思,欢愉,担忧,平静,悠远等不同的性格,也常常带有对生活的反思。它们细致入微,不动声色,吸引观众的关注,却让人无法解释其确切的概念。对我来说,这就是影像的政治性。与流行的、概念化的虚假影像划清界限,就是这些作品的激进性质。

一座城市,与摄影节的展示空间
摄影展期间的连州显得热闹非凡,但其平日里的市井常态也不难想象。由此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现象空间的是:(狭义与广义上的)整个城市空间如何成为摄影展不可分割的元素?此次展场利用了当地旧建筑,这些空间原有的社会功能(粮仓、工厂、仓库)并未完全蜕去,反倒是成为艺术展示的有机组成部分,空间内走道与楼梯这样的非展示区域,随处可见一些纸条上印着具有哲思意味的摄影引言,这也是策划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
费大为:连州摄影年展六届下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三个有专业摄影家参加的主展场和有老百姓也可以参加的图书馆、街边的展区。这次若是有更多的时间和预算的话,可以做得更不一样。例如现场的纸条会更多一些,若是再贴到街上去就很有意思了,整个城市都贴上那就很精彩了。不仅是纸条,作品也是这样。若有更多时间,整座城市都可以融化在摄影之中,或者说,摄影溶于这个城市中。
在展览设置上,现场的纸条是把摄影展弥漫到非展览区的一种手段。我希望思想和意义在这些空间中游走回荡。另外,我给予每个摄影家以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空间,一是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二是这样一来观看的节奏也会被改变,整个展览看下来也不会太疲劳。艺术家人数从过去的几百人锐减到这次的60多人。在考虑空间布局时,我会去有意地捕捉意义与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意义在空间中的走动。我在策划工作中有一个很个人的习惯:我需要有时间一个人在空间里很安静地坐下来去感觉空间。我需要和空间之间做一次很私人的谈话。我要直到这个地点同意我来做时,我才能开始放手去做我的策划工作。否则我会抓不住重点,没有信心。最后甚至放弃这个计划。
艺术本身其实包含这样一种分裂:一方面它必须要有彻底的无功利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功利的体系里运作。这种分裂造成了策展工作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策展工作,就是如何在一个带有功利因素的展览模式下,将其中的无功利性价值最充分地体现出来。艺术中的功利都是虚名虚利。我们要观众看完展览后带回家去的,是最实在的东西,那就是一些瞬间的感悟。这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