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权力榜:唯利是图的大奖
这些奖项的颁布超级“正确”,其获奖者完全是近两年来在媒体中曝光率最高的明星。难道他们真是象征着权力的高贵?尽管主办方尽力解释其用意,但怎么解释也显得理由牵强,只能让人觉得权力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塑造出来的。颁奖现场,所有嘉宾在红领巾的簇拥下,大放革命伪激情。他们在领奖台上显示了政治的正确,也制造了市场的繁荣。问题也正在这里,舞台总是光鲜夺目的,即使在危险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舞台的特性。而舞台之后的一切确是由化妆师塑造的,化妆师在今天可谓是世界的主宰者,尽管他们总是在幕后,却掌控者全局。无论世界的目光如何挑剔,权力者从来都不以为然,他们只相信舞台的效果。所以任何艺术家一经化妆后都有上台的理由。我们姑且可以将其中许多奖项看作是商业世界或人情世界中的友善往来,和睦相处,互相评个奖,算是说得过去。我也且不说2010年权力榜的“网络评选事故”③和它的评选程序的神秘化。但有些奖项的确说不过去,例如2010年度跨界影响力艺术家奖颁给了艺术家曾梵志就不太适合了,曾梵志在绘画领域创造的价值无可非议,近两年他转向了绘画之外的实验,作为一位在学术和市场上都取得众多成就的人的大胆超越,其精神的确值得肯定,但要以奖项来表彰他的新作带来的学术影响力实属欺人。仔细看,方力钧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获得“权力大奖”,范迪安也在2007、2008、2010三年都获“权力大奖”,还有几位艺术家也是连年获奖,不得不使我们认为方先生和范先生就是主办方他们家的亲戚或者是有什么神秘关系,难道这就是权力榜的意义?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每年安排的奖项名称都不一样,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个新奖,可过一年又没了,例如2009年设立了“年度艺术事件奖”,按理说这个奖项的设置很识时务,每年都可以评出有意义的事件,可单单就只有这一年设置,然而奖项却颁发给了“艺术北京+艺术长沙”,但当年颇具影响的例如当代艺术院成立这类关系当代艺术界结构变迁的重要事件,以及“暖冬计划”这类有关艺术区生死存亡的事件偏偏就上不了榜,而那两个影响非常有限而又很常态化的事件就被化妆上了“权力榜”。我不知道这个权利是如何来的。这些细节不得不使我认定这个奖太随便,太唯利是图了!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希克非要戴“中国帽”
由瑞士人希克创立的这个奖项创办于1998年,那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了少部分艺术家有市场和展览机会,大部分艺术家入不敷出。而且当时的社会体制开放程度也十分有限。因此该奖项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客观上也给一些正在奋斗中的年轻艺术家起到了增强信心的作用。
但这个奖项由于组织结构方面的策略性,也使得该奖项在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心中笼罩上了一层近乎神圣的光芒。本来是希克个人创立的评奖活动,却偏偏被冠以“中国”的名号,以他本人对该活动的有限投入,以及评委组成人员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关注度的局限性,其奖项被塑造成为“国家级”的确是颇有用意。希克以前的身份属于西方来中国的外交官,他对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民族性格势必有较多的了解,在中国特殊的时期,中国艺术家的迎合性被希克抓个正着。再加上希克本人手里拥有中国当代艺术品上千件,难免会引来人们的揣测。而且这个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希克一直担当评委的角色,从严格的学术评选程序来看,他本人的身份是不适合的。从刻意安排的奖项名号和评选程序来看,难免与市场运作有关。
2010瑞信今日艺术大奖:不讨厌
该奖项是今年才刚刚设立的,目前只评选了2010年一届。从名称看,它属于一个美术馆性质的奖项,由瑞信赞助,今日美术馆主办。从程序上看,评选对象是完全开放的,除了有评委会的推荐,也接受艺术家的个人申请,并在媒体中发布公告,相比“关门评奖”显示出合理性。每年只评选出一项艺术家大奖,相比那些艺术大奖生产专业户的主办方,这个奖项显得低调务实。该奖项同样也走“红地毯”,同样请明星出场,但都是以晚宴受邀者身份出场,并不领奖,属于内部行为。当然评选结果不一定能实现主办方宣扬的“要为中国当代艺术树立一个新的标杆”,我想也不至于使很多人讨厌。
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有好有坏
这个奖项是一个相对有特点的评选活动,名称有“拿来”的色彩,充满几份轻松、游戏的感觉,它由青年批评家自发形成。值得肯定的是评选结果有具体的责任承担人。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相对透明的评选活动。该活动评选的现场实行全程开放,媒体可以入席旁听。评选过程和结果均在媒体全程披露,在程序上显示了透明性。相较于最近几年许多媒体和机构颁布的不少令人质疑的奖项,不顾学术标准大肆推出的有待商榷的艺术家,致使艺术媒体的公信力和批评界的独立性严重下降,该奖项的推出是对那些暗想操作和关门评奖现状的回击,有助于激励更多的人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发表批评。参与这项奖项的评委既享有名誉的光荣,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评好评坏,众人皆知,因此这个评选也是对批评界整体水平的集体检验。同时,也对当前艺术界那些好玩假大空、重视景观效应的艺术家提出了警示。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批评界和艺术界相互博弈、相互制衡的局面,它在客观上有助于艺术圈学术空气的净化。
但该奖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个因为由青年批评家自发,那么评选价值观和结果真能与所谓年长的批评家的判断形成多少差异?目前来看并不太明显。金棕榈获奖艺术家有很大一部分是曝光率很高的明星级艺术家,也是所谓年长的批评家们长期关注的对象。所以一个奖项要做到真正的年轻,能为未来作出预见性的判断,绝不只是年轻批评家一起来参与评选、发表观点就能打造出的品牌。在我看来,有组织性的相互鼓励发表独立批评,为艺术界的新现象提出参考意见,这是任何年龄的批评家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一个新奖项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评选制度的真正创新。比如金棕榈奖和金酸莓奖是不是应该分别设置进入评奖对象的前提。金棕榈奖是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年度作品,为避免与目前众多商业味十足的评选结果相重复,特别在这个媒体效应的年代,资本和声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多数人的判断,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是否可以把犹如年龄、媒体曝光率、拍卖成交数据等因素考虑在前提条件中,以避免对明星人物做免费广告而引起的资源浪费,使真正有才华却又没有机会展现的年轻艺术家被拒绝在了学术关注的范围内。反过来,为了使机会公平,组委会是否也可以把金酸莓奖的前提条件尽量设置在符合一定年龄、媒体曝光率或拍卖成交数据等条件的,并享有一定社会声望的明星级人物范围内。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们并不缺肯定的声音,恰恰需要批评的声音。我想这样的安排是符合批评的现实需要的。批评家的自发组织是好事情,可以避免外界的干预,但我必须强调自发不等于无制度无章程,否则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最终将演变成自私自利的小圈子,不但不能重塑批评的公信力,反而使批评成为自以为是的表演。
其他艺术大奖:继续走秀
昨天刚刚出炉的艺文中国•首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揭晓,徐冰获“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奖”, 早前的新周刊2010中国娇子新锐榜将年度艺术家大奖颁发给了曾梵志,上一年的该奖项由岳敏君摘得。已在去年年底举办的第四届梅赛德斯- AMG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颁奖盛典上,周春芽和范冰冰、冯小刚等人同台获颁国家精神造就者大奖。2010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也颁发给了周春芽等人,而该奖项在2009年颁发给了曾梵志、谷文达等人。姑且不说这些奖项的学术公信力。仅从结果看,明星化、派对化已是今天众多评奖活动的基本特征。明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标签,他是某种商品价格的指向。派对是有产阶级的交际活动。什么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都成为商业资本的外包装,没有不可能的结果,只有想不到的包装设计,总之这一切都向往着崇高、宏大、权威,是符合当下社会生产要求的,红地毯将继续延伸下去…… 注: ① 中国当代艺术站起来了,但还不会走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14833 ② 详见“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主题阐释 http://show.artintern.net/html.php?id=3535 ③ 新浪收藏“2010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造假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angzhichao/186712 程美信:可耻的“艺术权力榜” http://695170710.qzone.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