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风作品
“中国意志”的提出,是当代艺术“本土觉醒”的一个信号。1980年代的“引入”和现代化启动,1990年代的“外向型”合作关系,新世纪以来的生态变动和以拍卖、画廊、策展人等为体现的“艺术世界”体制机制建构,其精力都集中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或具体问题上,不可能跨越式地直通探求“本土意志”的文化觉醒上,而这一切在今天“身份稳定”的大局面前成为文化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中国意志”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中国离文化强国还有多远?之前的文化实践意味着什么?成为文化强国的条件是什么?文化强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吗?如果是的话应该如何行动?客观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谭平,忧郁,布面丙烯,50×60cm,2008
艺术家的这种文化自觉也是整个民族期待已久的愿望!文化大国不意味着文化强国,强国的理想是需要奋斗的,没有哪个国家一上来就是文化强国。拿美国人为例,也是上世纪中叶由一批充满创造力的天才群体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实现的,这其中尤以19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绘画的国际成功为经典。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赞助下,将美国本土产生的第一代当代艺术通过一个被称为“国际展览计划”的持续性对外输出战略,输送到欧洲各国的主要城市(包括伦敦、巴黎、柏林、杜塞尔多夫、米兰、威尼斯、巴塞尔、苏黎世、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维也纳、斯德哥尔摩、赫尔基辛甚至贝尔格莱德等),在欧洲几乎所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馆巡回展览,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美国震撼”!一方面,美国人向老大陆宣布美国不再是欧洲人眼中的“文化荒漠”,他们拥有了“美国国画”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前卫艺术;同时,占领西欧后继续东进,穿越柏林墙将“新文化”刺入东欧腹地,与“冷战”的老对手前苏联人在欧洲进行了一场“意识形态”较量,“抽象表现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巅峰对决!纽约人从巴黎人手中夺走了“世界中心”的文化地位,也抵住了莫斯科人的强大攻势,自此之后美国本土不断涌现“波普艺术”(Pop Art)、“极少主义”(Minimalism)、“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等当代艺术潮流,在释放美国活力的同时深深影响了世界,成为全球化浪潮中实力最强的文化力量。“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艺术崛起的历史性时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所扮演的角色是其它类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但在此之前的美国文化也曾经忍受了长时间的压抑,以至于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在《“美国式”绘画》中兴奋地宣布“美国人终于创造了一种重要的艺术,足以影响法国人,更不必说意大利人和英国人” ,这一成就基于美国艺术家们严格的自我要求,因为波洛克们在1940年代初期就认为“凡是不能在同等条件下跟欧洲艺术竞争的美国艺术都是不值一提的” ,这种强烈的“打破法国教导”的雄心代表了一种“纽约必须赶上巴黎”的“美国意志”!事实是在“抽象表现主义”之前,美国还没有为绘画或雕塑的主流贡献过任何东西,正是打破这种形势的决心将“抽象表现主义者”凝聚在一起。今天看来,美国艺术正是通过吸收欧洲文化最新进展的现代文化,在追赶中实现本土化超越后领先国际潮流的。美国艺术在全球崛起的本质,是当世美国人民的创造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美国艺术的真正震撼,源自他们向人类伟大的创造性精神的致意!

孟禄丁,元速,No.0901,布面丙烯,200×200cm,2009左
对于中国而言,一味追随西方样式,跟着别人走,是难有作为的。对“中国意志”的理解,应从本土意志的觉醒深入到更加本质的深层结构中,去探究今天的文化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穿越国界,致使全世界各文明的文化从“原发地”扩散开来,在交汇中互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局面。在这种新型文化态势下,在文化的关照方式上,人们已经能够摆脱“唯传统论”和“唯西方论”的单向思维模式,也看到了仅借用西方式的艺术理论去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现象会面临“错位”和“脱节”的困境。这是因为以欧美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体”,基本是一种单“元”性的文化类型,其现代性是从自身“文化体”中自然生发出的合逻辑现象,并且表现出一种“强势文化”的攻击意图。而当代中国,如果能作为一个“文化体”,其现代性不是自身逻辑演变的结果,而是“引入性”的;其结构成分是“非单质型”的,它拥有本土稳固的传统成分和外来“植入的”现代成分,这两种成分在20世纪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元素的“融合”(以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例),无论是引入“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精神”还是20世纪欧洲新鲜的“现代主义”,都在各不相同的现实要求和文化主张下完成了中国20世纪的文化融合,成为艺术史上的典范。如果从与时俱进的文化视角观察,西方在“中国二杰”之后,继续将其文化从现代形态推进到了当代形态,并且随全球化的浪潮和本土改革开放的现实被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所熟悉和使用。无疑,当今中国的文化出发,需要从一种新的更富“启迪性”的角度去面对“跨文化”的问题,既需要理性的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重构,也需要借助艺术家心灵的真实将“文化的质料”“化合”为崭新的境界!

叶永青,画鸟,布面丙烯 100×80cm,2007
在展览即将举办之际,我不想将“中国意志”置入一种结论性的“内容定位”中去,过早将其框定起来无疑宣布了对一种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新鲜事物的限定。因此将“中国意志”所针对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用一种宏观的“发生性”的文化视角去提示它的“有效性”和“开放性”,会有利于下一步更好地“面对现实”,也更符合“意志”这个词的所指。当代艺术是对当世人创造力的考验,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贡献过什么伟大的东西,认清这一条,通过展览能够凝聚“意志”,向“中国制造”发起挑战,也就有了策划这个展览的意义!
王萌 2011年8月28日于中国美术馆西楼
1.《“美国式”绘画》,载于《艺术与文化》,格林伯格著,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263 2.《三十年代后期的纽约》,载于《艺术与文化》,格林伯格著,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278
关键词:王萌 中国意志 展览
相关链接:
青年水墨:在追寻中“保有” 喻红的早期展览与“新生代”画派的生成 张方白的艺术谱系 浅谈艺术品的金融化趋势与艺术世界的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