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走强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半壁江山”、且于近年屡创市场佳绩的“川美”和“川军”,声势正旺。很多人在关心:继“川军”之后的下一个热点在哪里呢?以笔者的猜度,“中国美院”应该是很值得注意的“选项”。其理由大致如下:
一.“现代绘画策源地”根深必将叶茂
美术学院,是中国油画发生、发展的大本营,中国油画史上的绝大部分名家精品,都与各时期的美术学院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八大美院”各具风貌,但总览起来,其中历史脉络最清晰、国际影响最大者,当属坐落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成立于1928年,是民国时期的第一所国立艺术学院。虽然彼时晚于“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肇始的1906年,也晚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肇始的1918年,但是,与前者在1959年才成为专门美术学院相比,该院在建立之初就是“国民政府下唯一的艺术教育机关”,而与后者的几经辗转相比,该院在初创时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宗旨,一直贯穿至今。
在1928年至1938年任“国立杭州艺专”校长的林风眠,贯彻蔡元培的美术教育思想,提倡“中西融合、兼容并包”。他网罗到多位第一代中国油画前辈到校任教,使该校成为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重要策源地 。民国期间在该院任教的教师主要有:吴大羽、李风白、李超士、王悦之、蔡威廉、方干民、吴作人、关良、庄子曼、周碧初等,他们多曾留学于日本或欧洲,艺术风格鲜明,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因为学校人才荟萃、兼容并蓄,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自由竞争、不同教学方法交流促进”的优秀传统,对该院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由于林风眠对法国现代绘画的偏爱,影响了学校的整体绘画风格 ,当时绘画系学生同时接受中西绘画的理论和技巧,“杭州艺专”培养出的众多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画家 ,成为中国油画第二代的中坚力量。在1930、40年代毕业于该校的画家包括:黄显之、胡善余、林达川、涂克、闵希文、吴冠中、朱德群、朱膺、赵无极、席德进等。他们后来多数任教于国内的著名美术院校,少数旅居海外。
事实上,在当前艺术市场的“老油画”或“民国油画”板块中,“杭州艺专”的画家占有很大比重,其购藏群体和市场主要在港台和海外。
资源几近荒芜的第一代油画家作品,首先被台湾画廊发现了市场潜力,在内地艺术市场启动前,老油画大多从民间流入港台收藏家手中。经过他们的多年发掘、收集和推广,开拓了老油画市场 。目前,其中“杭州艺专”的林风眠、吴大羽、关良最受购藏者追捧,其拍卖总成交额分别排在第17、29、36位。“杭州艺专”的第二代油画家中,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的市场成绩最为显著。赵无极和朱德群以“抽象表现主义”的探索、以及东西方美学的融合,奠定了国际级大师地位,分别于2002年、1997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 。他们不仅被欧美主流艺术市场看重,也得到国内买家的普遍认同,作品在港台拍卖市场十分走俏 。吴冠中是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标志性人物,早在1980年代就得到国际市场的着力投入,形成了稳定的海外收藏群体,之后接连创造中国艺术市场的神话。目前,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的拍卖总成交额分别高居第1、2、5位,并分别有14件、3件、4件作品价格超过千万元。
“杭州艺专”时期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成就,使中国绘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也使“中国美院”不论学术上、还是市场上所产生的国际影响,都为其他学院所莫及。在2007年成交的63件千万级中国油画中,“中国美院”多达14件(其中“杭州艺专”时期达13件),占总数的1/5强,位列各院校之首。由其一脉相承而来的“中国美院”当代艺术,得到应有的市场价值认可,具有着十分充足的理由。
二.“新潮美术”有待发掘
如果说,“四川美院”以1980年代初期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树起了中国当代美术的一座里程碑;那么,“中国美院”则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新潮美术”中,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地带。
“国立杭州艺专”于1950年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又于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77年之后,西方艺术观念的再引进,促动了“浙江美院”艺术思想的转变。学院1978年创刊的《国外美术资料》(1980年改名为《美术译丛》),是全国美术界了解国外美术动态的主要窗口,在1980年代独领中国美术界风骚达五六年之久。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美、日等国美术代表团的来访,以及院内教师的出国考察,使学院成为中西艺术交流的最活跃领地。1980年,学院购入中国图书公司“西方美术图书展”的全部大套美术画册,对学院的创作与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1980年代初期的西来思潮涌入中,作为引进画种的油画,首当其冲。“文革”后的首届油画系本科生,成为画风变革的弄潮儿,不断在学院引起轩然大波。1981年,油画系划分由王流秋、莫朴、黎冰鸿主持的三个工作室,以主持者的艺术思想、观念、创作方法相区别,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思路与程序,对绘画创作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学院成立创作领导小组,定期举办各种探索展和年展,使艺术创作拥有了更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更民主的实施空间。1985年,赵无极被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并举办了历时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其影响通过结业画展和讲学笔录波及全国,引起持续震荡。
1930、40年代杭州等地的现代艺术思想,随着政治压力的放松得到复苏,在1985年爆发了“新潮美术运动”。“新潮美术”在与传统的对抗中,改变了中国当代的格局,为中国现代艺术争得了一席之地 。至1980年代中期,“浙江美院”以开放的姿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独占鳌头,成为“85美术运动”中人数最多、气氛最活跃的中心之一。
在1985年的“浙江美院毕业生作品展”上,部分离经叛道的作品引起了巨大反响,耿建翌的《灯光下的两个人》、魏小林的《黄河组画》等油画表现出的现代感,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同年12月,由“浙江美协”、“青年创作社”在浙江美院举办的“85新空间”画展,参与者几乎全是浙江美院学生,张培力、耿建翌等人的油画作品的“实验性”特征,再次引起关注。该展览第一次明确地书写了对冷漠工业、灰色都市的思考,并首次确立了“85美术运动”的整体概念 。其前卫性引起巨大轰动,并快速在全国引发迅猛的现代艺术大潮,使学院成为美术界注目的焦点 。该展览的代表作,如张培力的《请你欣赏爵士乐》、耿建翌的《理发3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等,也是整个“85美术运动”的代表作。
王广义于1984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参与了“北方艺术群体”的初创,并于1985年底发表了代表作《凝固的北方极地》,不久,作为“85美术运动”的首个自由艺术家集群,“北方艺术群体”成为舆论焦点。以该群体为代表的“理性绘画”,成为“新潮美术”的一个主流。 1986年5月,张培力、耿建翌等组织成立了“池社”,是“理性之潮”的一支。成员们在相继完成《杨氏太极》、《绿色空间中的行者》、《国王与王后》、《受洗001》等四个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的同时,继续着他们的架上绘画创作。
1986年2月,吴山专组织“浙江美院”师范系83级学生,成立了“红色幽默”群体,5月,吴山专、倪海峰等在浙江美院举办了“红黑白”展览。吴山专展开的“文革”系列创作,首次采用了“文革”宣传形象;而该群体的系列作品,则成为1990年代初政治波普艺术的先声。
1989年的“八九现代艺术大展”,是先锋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的大规模集体出场,浙江美院的吴山专、黄永砯、张培力、王广义、耿建翌等参展。其中,肖鲁枪击装置作品《对话》,导致了展场一度关闭,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对中国美术影响深远的“85美术运动”,被西方看作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中国当代艺术”首先为国外展览体制和艺术市场吸收,近年来也得到国内官方和商业体制的接受,甚至成为时尚,许多重要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都在百万以上。近期,艺术圈内举办了多个“85新潮”的纪念性、回顾性展览活动,2007年11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将其推向高潮。策展人费大为认为:“因为当时几乎没有市场和商业的压力,所以期间诞生的作品,是非常好、非常纯粹、截止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好的作品”。
然而,目前除王广义的拍卖总成交额排在第20名,其他多位当时“浙江美院”的代表艺术家,成交量很少、价位极低。在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专场中,被当作重头戏的装置作品《对话》,仅以231万元成交 。这与当前整个艺术市场的火爆局面相比,显然并不协调。
三.学院前沿“东风”渐起
不论与民国时期的“杭州艺专”老油画相比,还是与当代油画“川军”相比,“中国美院”当代艺术的市场状态,确实令人遗憾。不过,近来围绕该院的若干个契机,很可能使沉闷的气氛得到极大改观。
一方面,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许多私人企业家把资本投向了艺术品市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收藏“浙军”,是中国藏界最重要的力量,其收藏规模和水平在国内享有盛誉。近几年,浙江民间收藏活动空前活跃,涌现出众多收藏大家和民办博物馆。规模庞大的浙江藏家对本地域文化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浙江本土艺术品 。引领中国画潮流多年的“浙派画家”,一直被藏家青睐,早在2005年前后的中国画市场热潮中,就受到本地藏家的热烈追捧 。浙江发达的民间收藏力量,若转向当代艺术,既有实力也有潜力。
在2007年,曾任中央美院院长的靳尚谊、现任四川美院院长的罗中立,作品都出现了千万级价位。2001年出任“中国美院”院长的许江,于2005年当选浙江省美协主席,并兼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2007年11月,他的《绿色背景上的棋俑(四联)》在“HK佳士得”以319.9万元成交,继另几位院长之后,其作品价格实现跃迁,完全在情理之中。而能否在其带动之下,形成又一波行情,当然更值得期待。
再一方面,2006年以来海外兴起的影像收藏高潮,带动了国内影像市场的急速发展 。国内市场在经历中国水墨画和当代油画的轮番价格“井喷”后,摄影被认作“即将飞跃的原始股” 。2006年末开始的数个影像拍卖专场,成绩不俗 。一直处于当代艺术前沿的中国美院,在绘画之外的“新媒体艺术”,是另一个醒目的亮点。
“新媒体艺术”以光学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涉及摄影、录像、网络、声音、行为等表现形式,当前在国际上极具活力。中国美院于2003年在国内率先成立新媒体系,聚集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开拓者,该系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大量国内外当代艺术活动,策划了“出事了”、“没事”等大型当代艺术展,在2006年“上海国际双年展学生展”上,荣获了金奖和多个银奖、铜奖 。继2007年4月新媒体系学生的“首届本科毕业展”之后,10月,他们的展览“叠化”,作为“首届上海电子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隆重推出。对于仍然争议很大的“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张培力认为:“边界的模糊,说明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会产生”。正是为了更多地留住充满悬疑的“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参与收藏。在新媒体艺术还存在“社会认知”和“阅读方式”等困境的时候,该院无疑给购藏者提供了一支真正的“原始股”。
此外,2006年2月,多年致力于建设“文化大省”和“美术大省”的浙江省高层,在美术工作会议上,为省美协提出了“创造世界一流美术业绩”的重任,并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的工作 。从当年3月起,在省高层和中国美院的策划组织下,艺术“浙军”大举挺进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远望:许江的绘画展”、“艺术地理:井士剑作品展”、“艺术与时代:莫朴创作回顾暨捐赠作品展”、“心象空间:陈天龙油画作品展”等十余个展览,在油画之外,还涉及国画、版画、书法、摄影等多个领域,该院如此集中地在中国艺术最高殿堂集体亮相,为全国罕见,引起了多方面的极大关注。
2008年,正值“中国美院”建院80周年。从2007年9月开始推出的系列校庆活动,以“再现学院历史、整理学术文脉、凸显一批群像,从而确立学府与时代文化的发展关系”为宗旨。学院除了出版并展览“中国美术学院近30年发展文献集”和“三十人的三十年”、举行成立80周年庆典和国际峰会、出版“南山博文”系列丛书及《中华竹精神》图册等板块外,还从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推出“学院的力量”系列专题展览。该展览正在以“充分体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的艺术探索”,突显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当代艺术史之间的密切关联,展现“学院的力量”。
“中国美院”的80年历史积淀和学术前沿位置,是其能够被购藏者重视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市场价值的潜力所在。而“浙军”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下一站”,当是迟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