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月18日是第三十二个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昭示着,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提供服务,而是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实施能力。
在汶川大地震面前,博物馆也没有缺席。目前,绵阳市文物局、博物馆组织的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已经紧急投入抗震救灾资料的征集工作中。地震博物馆已经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陈世琼,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北川资料征集组成员之一。地震之前,他曾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在这场大地震中,陈世琼失去了母亲和孩子。“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至今都没有找到亲人的遗体。”目前筹建地震博物馆是他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的亡灵最好的纪念。”
地震后,绵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很快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征集内容包括反映惨烈灾难的典型实物,反映社会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各级政府领导、专家指导抗震救灾实物,平面媒体和影像资料的收集,反映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相关实物资料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建立一座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灾难带来的痛楚、灾区群众在灾难面前昂扬的斗志、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凝聚力……都将在地震博物馆中得到记录和呈现。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将在地震博物馆内竖立一座纪念墙,镌刻每位遇难者的名字,让遇难者的亲人和国内外的参观者前来凭吊。在这里,他们将不再作为“遇难者”这个模糊的概念而存在,他们是无数个曾经鲜活的个体,这面墙也将承载厚重的历史和情感。
警示与借鉴并举
除了“见证”与“纪念”,地震博物馆应搜集地震文物;研究震灾史料;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利用馆藏资料,组织人们感受地震发生时的紧张状态、组织逃生演练等。也就是说,地震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侧重于展示地震的清晰面目,从而达到防震减灾的最佳教育效果。
“建成地震博物馆,见证这场特大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同时为地震科学提供研究对象。”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说,除了救援、防疫、整修道路等工作外,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对地震灾难现场进行保护。借鉴唐山地震博物馆、日本地震博物馆等建设经验,召集地质、地震、卫生、水利、文博等方面专家,对现在的北川县城废墟进行调查了解,规划论证方案。
一直以来,博物馆通过收藏、陈列、展示和研究等功能,收集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知识、文化和智力的支持。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以史为鉴,将对未来的憧憬和构想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并付诸实践。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提出,应该以建设地震博物馆为契机,建立中国的灾难反思制度和死亡者纪念制度。“每次重大的自然灾害、社会历史灾难之后,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纪念馆以便人们进行历史的反思,悼念死者,激励生者,安慰前人,警示后人。”
中华民族在重创之后,需要用超越悲恸的理性来反思和总结,将更加积极的生命态度投入到灾后的重建以及更加漫长的道路上,而博物馆无疑是担负这一重任的重要载体。将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汶川大地震的具体情况、破坏与损失的情况等,客观科学地介绍展示出来,给将来的人们有直接面对、回忆的机会,同时对将来的抗震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借鉴,这将是博物馆在纪念之外更加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