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5.12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以人为本,以民为重,感受到普通百姓对国家的重要。人民的生存、人民的权力、人民的价值得到尊重,这是时代的进步,中国的进步,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浴血奋斗的目标,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发展的主流,是我们的前辈艺术家终生努力的理想。
由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已于2008年9月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与以往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展不同,“人民·历史”是一个学术性的研究展。展览以历史为线索,以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人本主义为主线,由民国美术、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和新时期美术三个专题组成。
民国美术的专题,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策划。展览紧扣“人民·历史”的主题,分为1919—1937、1937—1945、1945—1949三个历史阶段。以大量历史和美术史文献以及徐悲鸿、滑田友、彦涵等先生的经典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在动荡年代中对现实、对人民的关注。
著名学者邹跃进策划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美术”专题,通过建国十七年和文革十年两个发展阶段来展示和叙述。五大主题,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美术体制的建设和美术与美术家的改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世界人民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共同构成了建国十七年专场。文革十年的美术则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即表现当时出现的所谓新生事物的作品;歌颂毛泽东的美术作品;工农兵美术。大量素描稿和草图的展示,为观众揭开了一些重要作品的形成过程。整个专题,策展人尊重历史,以呈现和阐释为主要方法,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并使其能充分呈现“人民、历史”的主题。
在新时期美术的专场中,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何桂彦博士,以艺术史的发展为线索,围绕反思文革、乡土文化的现代性与艺术本体的回归、人文理性、回归现实、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都市人文、走向多元的人本主义七个专题展开,透过罗中立的《父亲》以及许多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讨论“人本主义”思想和文化思潮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人本主义”的外延,使其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
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精心的展示设计,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精美的视觉和听觉空间。在展厅入口处巧妙的构思,使得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半个多世纪前的浮雕,感受岁月的流逝和艺术的永恒。
由于展场面积的限制,“人民·历史”展览将分为两个阶段展出。第一阶段由民国美术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美术”组成,展出时间为2008年9月5日至2008年9月22日。第二阶段是2008年9月27日至2008年10月22日,为新时期美术专场。
此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和徐悲鸿纪念馆等著名美术馆的大力支持,著名艺术家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等、钟涵、苏高礼等先生也为展览提供了大量创作手稿和作品。为保证展览的学术价值,总顾问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担任,总策划由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博士担任。该展览还将出版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专题画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潜在主流,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艺术思潮下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中国艺术发展的多元走向。
中央美院 “人民·历史”展览策划委员会
2008年9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