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反思文革”和“解放思想”的浪潮中,艺术家反思历史,审视现实,思想观念的转变使艺术创作远离了文革模式,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1979年,以程宜明、刘宇廉、李斌创作的连环画《枫》、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等为代表的美术作品,标志了“伤痕美术”在美术界的出现。“伤痕”的意义在于,艺术家不是去图解历史,而是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唤起经历过文革的那代人苦涩的生命记忆。实际上,“伤痕美术”先后呈现出两种创作状态:一类是以高小华、程丛林等代表的“反思文革”,另一类是以王川、何多苓等代表的“知青题材”。“伤痕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尽管时间短暂,但它在80年代初的艺术史上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在反思、批判历史的过程中,艺术家赋予作品以人道主义精神,而正是这份精神遗产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部分参展作品:

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 1979年 151cm 217.5cm

高小华 《为什么》 油画 1978年 107x136cm

程丛林《一九六八年某月某日·雪》 1979年 202cm x300cm

王川 《再见吧·小路》 油画 1980 150cm 8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