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的艺术进入多元发展的阶段。当时,一批年青的艺术家有选择地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借鉴可利用的风格、语言来构筑自己的图式,用西方现代哲学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一时间全国各地各种展览粉墨登场,各种艺术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新潮美术”由此兴起。表面看,虽然当时的艺术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多数集中在形式、风格上,但是大部分作品批判传统,张扬个性,将之前乡土时期有限的社会批判发展成为广泛、多元的文化批判。于是,主体的解放、人的自由、艺术本体的独立成为“新潮”美术的核心主题。同时,不同艺术主张的碰撞,各种理论的对峙时时不断,一场关于艺术的讨论由于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最终发展成为一次影响深远的人文思潮。这股具有启蒙意义和乌托邦色彩的文化思潮最终催生出不同的艺术群体和艺术运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东北的“北方艺术群体”、浙江的“池社”为代表的理性之潮;以西南“生命流”、南京的“红色旅”为代表的表现画风。同时,传统的中国画领域也出现了分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观念艺术也成为“新潮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徐冰、谷文达、黄永砯等。就其本质而言,“新潮美术”是传统文化在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和参照下寻求现代转型的一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运动。尽管“89中国现代艺术展”后,中国的现代艺术运动逐渐式微,但对人文理想的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张扬,对现代艺术的探寻,最终在80年代的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丰富的足迹。
部分参展作品与文献:

徐冰《析世鉴》(局部),装置,1988年
《呼唤与诞生》、丁方、油画、1986年
苏新平《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版画 50.5x62cm 1988
舒群《 绝对原则消解2号》油画,200×160cm,1988年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张群、孟禄丁、1985年
余友涵《1986 No3》 130×160cm 丙烯 画布 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