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来,就文化领域而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仅催生了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加速了中国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文化的分化和重组的局面: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入一种对抗与互渗、冲突与砥砺的状态。就艺术领域而言,一方面,在经历了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后,艺术家们逐渐认识到,“新潮”时期那种空洞的理想主义和简单地以模仿西方现代主义风格来寻求艺术作品的先锋性,最终是无法解决中国现实的文化现代性问题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要放弃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精神批判,相反,艺术家要改变新潮时期那种形式先决的思路,将作品从单纯的形式建构转入到当代文化的现实中,让艺术面对当代现实和周遭的文化精神生活,让艺术生活在问题之中。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艺术家还面临着新的挑战,譬如如何进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展览机制,如何摆脱自身的“他者”身份,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诸种问题共同推动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家注重从中国本土的文化经验中寻找突破口,重视“中国经验”的文化表达,实际上也为’89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思路和艺术战略。这种新的文化主张并不基于“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考虑,相反,其要旨在于,使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成为世界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边缘状态,即以前卫性的推进和文化上的批判与世界同步。
部分参展作品:

《大家庭NO.2》、张晓刚、油画、1996

王广义 《大批判——艺术博物馆》 200X300cm;布面油画

冯梦波 《私人照相薄》 影像互动装置 1996年

张培力《中央新闻联播》,录像装置

隋建国 《 地罡》 卵石、钢筋,1992-1994年

叶永青 《大招贴——奔逃》,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