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一批“新生代”艺术家开始关注都市生活,表达切身的都市体验。但是,直到90年代中后期,当代艺术中的都市题材才形成气候。从某种程度上说, 90年代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即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也掀起了都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当代人寄居于都市,当代文化也以都市文化为主导。作为文化现代性的表征,都市文化取代了80年代初期乡土文化的核心地位,成为90年代社会学转向后一种主导性的文化方式,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当代艺术向都市化方向拓展,不仅对于个体艺术家有着历史的、现实的、文化学的意义,而且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都市化相伴而生的是流行文化的兴起。换言之,90年代也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其必然的趋势是,文化向大众化、流行化、快餐化方向发展,而“艳俗艺术”与“卡通一代”正是文化消费时代的产物。总体而言,当代艺术中的都市化表达,在形态上是十分多元的,除了绘画、雕塑外,这次展览的影像作品,包括影像装置、观念摄影,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就现实的文化针对性而言,不管艺术家对都市化持反思还是赞许的态度,均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状态。
部分参展作品:

翁奋《骑墙》 图片 2002年

钟飙《公元1997》油画,1997年

邱黯雄《新山海经》,录像装置

洪浩《 我的东西》127X216CM

张小涛《溪山清远》之二 300x200cm

邢丹文《都市演绎》,摄影

刘庆和《流星雨》水墨,1999年

缪晓春 《余Surplus 》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