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不管是早期“伤痕”的批判现实主义,还是90年代初的“新生代”绘画,社会学的叙事模式仍是主导,即艺术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理想,落实于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浓厚的民生意识与民主追求,实质就是在人性、人道、人本三个不尽相同,又互为联系的方面追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文主义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人道、人本、人文精神的强调和表达,应是中国新时期美术在艺术史上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不过,新时期美术中还有另一条发展潜流,即以审美为基础的现代主义叙事模式,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但在各个时期却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如对形式美的追求、对艺术本体的回归、对现代主义语言的探寻等。这集中体现在“无名画会”、“北京油画研究学会”、“形式美”、新潮时期的观念艺术等艺术群体与艺术活动中。尽管这些群体与艺术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文化态度,但对艺术独立、艺术自由的捍卫,仍体现出一种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本专题一方面想探讨各个时期人本主义作品的关联与影响,梳理出一条从关注底层,从边缘的社会现实出发的现实主义脉络;另一方面,旨在从更为多元的身份、阶层、权力话语,以及社会生活空间出发,寻求表达社会现实的新的创作角度,拓展人本主义的文化外延,丰富人民与历史在社会学层面上的人文内涵。
部分参展作品:

杨少斌《纵深800米地上.地下》,录像装置,2006年

解海龙《 我要上学》 1991 34.6cm50.6cm

梁硕《城市农民》1999-2000年,玻璃钢

吕楠《西藏的日常生活系列·回家的男孩儿》摄影, 摄影2000年

李昌龙《这不是我们的风景》

忻东旺《装修》,油画 210x200cm 2005年

渠岩《权力空间-山西省广灵县南村乡白庄村村长办公室》,摄影, 2000年

侯登科,《麦客》,纪实摄影 |